欧美三区视频,亚洲午夜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澳门

  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清明插柳文化

甘孜日報    2021年04月01日

   ◎鄭學富

   “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宋代詩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節插柳風俗。早在遠古時代,就有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插柳,死后變黃狗”的諺語。清明戴柳、插柳有什么文化含義呢?

   清明戴柳、插柳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神農即炎帝,為農業之神,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賢圣的帝王,與黃帝并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據說他出現在世間的時候,大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可是當時人類居洞穴,茹毛飲血,缺衣少食。炎帝架木為巢、供人類居住,教民稼穡、養蠶、紡織、飼養禽畜,搭架采藥、編寫藥書、為民治病。炎帝又讓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谷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為感念他的功德,人們稱他為“神農”。在萬物復蘇、生機勃發的春天里,柳條是最先萌芽吐葉,并且南北方都普遍存在,所以人們以戴柳、插柳的形式紀念他。

   清明戴柳、插柳還有“避邪”之說。民間自古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到陽世討索的時節。人們為防止鬼的侵害,在大門上插上柳條,在頭上戴柳。古代素有“榆樹救荒柳樹祛病”之說,人們認為柳條有避邪的作用,能退卻鬼魂,故稱柳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燕京歲時記》載:“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由此而引發清明上墳掃墓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到了唐朝黃巢起義時約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每逢清明,家家戶戶都在井邊插柳,成語“井井有條”即來源于此。唐朝詩人宋之問的“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韓翃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都記述了清明插柳習俗。

   在古代,柳條還有挽留、惜別之意。楊柳吐翠,柳條搖曳,有萬木生發、欣欣向榮之感,是春天的標志,人們向往春天,欲留住春天,讓春常駐。再者,“柳”與“留”諧音,古人折柳相贈,有難舍難分、戀戀不舍之意。《詩經》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句;唐劉禹錫《楊柳枝詞》曰:“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所以,唐人送朋友東出西安至灞橋,折柳相贈,就此別過。古代地理專著《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白居易在《青門柳》一詩中吟誦道:“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折柳贈別風靡全國,沿襲歷朝歷代。晚唐詩人雍陶出任簡州(今四川簡陽縣)刺史,有一天送客到簡陽城外沱江上的情盡橋邊,向左右問起橋名的由來,身邊的隨從回答說:“送迎之地止此。”雍陶聽后,大為傷感,聯想到灞橋的折柳贈別,提筆將橋名改為“折柳橋”,并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柳條有強大的生命力,插土就活,年年插柳,處處成陰。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隋煬帝下令開鑿通濟渠,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白居易曾有《隋堤柳》曰:“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里。”插柳又成為古人清明植樹的象征。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每到清明節,他特別喜歡在柳州城栽植柳樹,曾作過《種柳戲題》一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陰當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 上一篇:〔網絡中國節·清明〕卻道海棠依舊
  • 下一篇:藏族作家雍措散文集《風過凹村》出版發行

  • 本文地址: http://www.rttende.com/html/wh/kcwh/69679.html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海县| 仲巴县| 新绛县| 扎囊县| 卢龙县| 屯门区| 新建县| 康乐县| 三河市| 克东县| 大悟县| 天水市| 淳安县| 平乐县| 信宜市| 大庆市| 库尔勒市| 申扎县| 满洲里市| 保德县| 玉门市| 星子县| 淮南市| 丰顺县| 阿图什市| 丹阳市| 惠水县| 格尔木市| 安岳县| 东乡族自治县| 金塔县| 县级市| 焦作市| 蒲江县| 开平市| 滕州市| 青州市| 页游| 巫溪县| 逊克县| 桐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