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区视频,亚洲午夜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澳门

  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九龍彝族喪葬習俗

甘孜日報    2020年08月06日

   ◎阿期的確

   吊唁報喪后,親戚家門群集喪家哀悼。一個村寨親戚家門,組成一個吊喪隊,到喪家附近,鳴槍表示吊唁,喪家聽到鳴槍就知道外寨的親戚家門來吊唁,立即鳴槍相應。來吊唁的親人,排隊各自叫著對死者應稱的稱呼,放聲大哭著到死者靈前哀悼。哭喪的音調悲哀婉轉,情調悲痛欲絕。哭喪的內容,是死者生前的功德和事跡。

   在喪禮中,與死者生前有不可調和矛盾的親戚家門,同樣前來吊唁,以表從此勾銷過往之恨,讓死者坦然而去。

   在哭喪中,按照習俗有一個人不能哭。這就是夫妻雙方中,不論任何一方先死,另一方都不能哭喪,不能哭,有三種解釋,首先是祖先留下的習慣就不能哭,哭了不好意思;其次是認為男人哭不是哭失去了妻子,而是哭怕今后再也娶不到老婆了。妻子哭,不是哭丈夫,而是哭怕嫁不出去。因此哭了就被人恥笑;其三是先死的一方對生者的一方有著希望的寄托。生者一方哭泣,表示無力承擔死者留下的生活負擔,會使死者的靈魂得不到安寧。據說有一個婦女把自己比作一只母雞,用十分悲傷的語言哭道:“共同一起生活的人哪!你去了以后,我用腳爪刨地,不知能不能喂飽雛雞?!我用翅膀覆蓋,不知能不能溫暖他們的身軀?!”哭得在場的人都傷心落淚。

   但不能哭也是相對的。彝族諺語說:“夫死妻不哭,見了孤兒就痛苦。”

   一到夜晚,為了不冷淡對死者的追思和死后順利進天國,靈前,院壩里擺著酒壇,燃起松明,燒起幾堆大火,人們一邊喝酒,一邊開始了通宵達旦的傳統的唱喪歌,跳喪舞活動——“踩格”、“阿骨格”、“瓦扎勒”。

   跳喪舞、唱喪歌,是人們表示對死者的思念。彝族的喪舞、喪舞歷史久遠,據傳是彝族先祖曲涅古合傳世而來。

   喪歌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歷史、地理、哲理、天文等。也有介紹九龍各種特產、風土要情、歷史人物等。都以詩歌的語言,哀樂的曲詞,兼以優美的舞姿表述出來。

   “踩格”是一種集體舞蹈,所有的男性青年都自愿參加。參加的人伸出雙臂,共同握住一支長矛,隨著歌唱的音韻前后沖刺,上下揮動。但絕大多數是由于場地狹窄等諸多原因,已演變為參加的人平伸雙臂互相搭在肩上,排成一排或圍成一圈由一人領唱,其余的人就跟著唱,唱腔略似哀樂的曲調,但音韻渾厚粗獷。每句都以“阿俄——阿俄—”開頭。隨著歌唱的節奏,人們就抬腳舞蹈。由于這種舞蹈是表現武士有旺盛的斗志,能保衛死者生息過的鄉土,因此歌詞也與一般的喪歌不同,有一段歌詞,看似為了舞蹈動作的整齊,但內容頗耐人尋味。歌詞道:彎腰啊/彎下腰/就像撿石打飛鳥/人多要團結啊/動作協調好/藍天飛大雁/頭雁向東轉/群雁緊相隨/羊群奔上山/一只帶了頭/一群齊踴躍/出產大米的淌金溝有人春米/碎米他不要/但是我們呢/碎米莫丟拋/占滿竹林的山上有人削篾條/剝廢就丟掉/但是我們呢/設法利用好/愚蠢的人不會聽取好言/賢達的人不會拒絕忠告。

   “阿骨格”以“阿骨啊!阿骨啊!”開頭,音韻深沉悲壯。是借對死者的祝愿,來隱喻,規勸世人的一種活動。男女都能參加,但不能混雜。參加的人排成一排,由一人領唱,大家就左右搖擺,齊唱送別之詞,此舞意為引路。

   “瓦扎勒”在形式上是兩個武士打扮的人,手持寶劍,把身上的披氈弄成左邊長、右邊短斜掛在肩上,猶如金雞展翅一般。這便在哀愁與肅穆的氣氛中增添了幾分滑稽的成分。一個從這邊,一個從那邊,用瀟灑的快步,在場子中間走來走去。同時用朗誦的聲調、音韻鏗鏘的,一個說,一個學,這兩人說完一段,另外兩人又上場。一般是主客雙方輪上場,互相較量。這種形式不但活潑有趣,內容也很豐富。其內容大體可分為兩大部分,頭一部分叫做“克則”,屬即興說唱,語言多詼諧夸張;第二部分叫“馬子”,屬傳統的實事,主要說歷史敘事長詩《郎俄特依》和古訓世詩《瑪木特依》的內容。

  • 上一篇:話說高考
  • 下一篇:嶺蔥家族的衰落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田区| 吴川市| 平远县| 商南县| 吉木萨尔县| 峨边| 淮滨县| 常州市| 延庆县| 盘山县| 屯昌县| 洛宁县| 东乌珠穆沁旗| 陇西县| 山阳县| 泗水县| 安康市| 潍坊市| 信宜市| 时尚| 门头沟区| 武穴市| 祁阳县| 乃东县| 涟水县| 温宿县| 凉山| 重庆市| 涪陵区| 犍为县| 黎城县| 延边| 开江县| 鄂州市| 涞源县| 荃湾区| 石林| 乾安县| 穆棱市| 驻马店市|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