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 2014年05月26日
■ 記者 袁飛 宋志勇 文/圖
為期5天的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于本月19日落幕,我州首次參展就簽約8個項目,引資總金額達183萬元,現場銷售各類非遺產品及名優特色產品近70萬元。
然而,榮譽并不能令甘孜展團感到欣喜,“壓力”才是甘孜人盤點本屆“文博會”的關鍵詞。看其他各省市紛紛簽下文化大單,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獲幾十億資本青睞……甘孜坐擁“資源庫”卻尚未發力,甘孜文化產業何以助力,產業發展又何以提速?
傳統牌,甘孜怎樣打
在文博會的擂臺上,參觀者便是“市場”檢驗員,甘孜傳統資源贏得喝彩、賺夠眼球,有市場。德格藏文書法、新龍藥泥面具、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的現場總圍著最多觀眾。落幕之際再度傳來喜訊,我州展團在2263家參展機構中脫穎而出,榮獲組委會設立的優秀組織獎和優秀展示獎兩項大獎。
盛名之下,我們卻要正視“世界康巴·圣潔甘孜”那白紙黑字的大訂單,真金白銀的進賬也很有限。“我們的展品很漂亮,也有不少人來問價,但一聽價格就難有下文。”爐霍縣文化旅游局副局長、郎卡杰畫派唐卡協會會長雍珠洛吾也表示無奈,價高的上百萬,低的也上萬:“觀眾隨身哪有那么多現錢,我們不過賺了個吆喝。”
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外觀古樸、形狀多樣、融實用性、觀賞性、工藝性為一體的稻城阿西土陶吸引了不少參觀者,但幾天下來雖有意向卻尚無訂單。同樣,爐霍縣雪域俄色有限公司,除僅有2000元零售款外,訂單卻依舊空白。目前,康定縣陳三鍋莊農畜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與香港、深圳企業簽下126萬元訂單,康定青藏谷地農牧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廣州一家連鎖超市達成長期合作意向協議,但比起其他省市已經簽下的大單卻仍有距離。
來自全球95個國家和地區的1.7萬名海外采購商,他們來文博會不是為了鼓掌,而是為了投資與合作。比較“成績單”,甘孜展團有壓力,傳統文化的眼球效應如何轉為經濟效益?如何將傳統文化資源轉變為現代文化產業的資本?如何借力傳統,提高產業附加值?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發展路,甘孜待磨劍
文博會上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技術、社會資本、市場結合的故事俯拾皆是,這些故事背后,遠不止一家企業或一位大師的命運改變,更是一項技藝、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城市文化產業找到的新增長點。
“甘孜傳統資源越獲認可,就會越感到挖掘不足。”爐霍縣俄色茶有限公司董事長土布這樣評價甘孜的文化產業發展。事實上,新龍藏藥泥面具、白玉河坡金屬手工藝等企業努力發揮自己優勢、想把傳統做活,而巴塘瑪咖制品、德格高原芫根制品等企業則把現代農業產業做深,這都是想借傳統和現代拓展示商機,但甘孜傳統技藝產業化之路仍然缺乏“創意”一環。康藏圣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州文化館工藝美術師成芳坦言,文博會給甘孜設計企業帶來啟示,要有創意做媒,從傳統中汲取基因,通過資本助力讓傳統服務于當下生活,“只有進入每個家庭,工藝品才能成為文化商品,才能讓更多人去傳承技藝,才能說我們把產業做足了。”
“太精致,孤芳自賞;太低端,無人問津。相形之下,甘孜文化產品創意不夠、創新不足,還處于低端制造而非創造。” 州文化體育和廣播影視局局長龔建忠直言不諱,文博會不僅是文化“軟實力”的擂臺,更是課堂,對甘孜而言收獲經驗比收獲訂單更有價值。甘孜應該看到文博會不單是文化產品交易會,也不單是高科技展示會,更是創意投身產業、資源對接資本的平臺,演繹的是文化項目與資本握手聯姻的大戲。為資本找項目、為項目找資本,充分把握前沿、接軌市場,把資源的市場潛力挖掘出來,甘孜還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