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12月25日
◎張家志
產業是富民增收主要渠道,也是脫貧奔康主要助力。近年來,巴塘縣樹立“后發也要高點起步”理念,堅持“工業強縣、產業富民”之路,在優化“一旅二農三能源”產業布局,推進三次產業融合互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一、實施產業富民助推發展的主要探索
近年來,巴塘縣狠抓產業促發展,以“五彩藏鄉”為總體形象定位,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融合互補、富民增收。
1、促投資,興旅游。全力推動措普溝景區有序開發,頂住各方壓力,堅決關閉夏塞銀礦,叫停龍頭水庫,嚴厲打擊搶修搶建等擾亂開發秩序的行為,發布《封閉施工公告》和《凍結土地利用及項目建設公告》,強力執法,拆除違建28處。面對融資難、企業不接招等困境,主動作為,多渠道、廣范圍內引外聯,千方百計招商引資,最終與光大銀行達成3億元融資合作意向,正在與廣州棕櫚集團洽談合作開發事宜。在全州招投標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的情況下,主動匯報、積極爭取,景區道路采取EPC建設模式獲得特批,游客中心、環湖棧道等項目前期有序推進。協調推進格聶景區開發,在項目編制過程中,同步爭取布點、規劃,不等不靠,多方對接,S459線納入新甘推優先排序項目。建成海子山、德達、莫多旅游綜合服務站3個,設立旅游標識標牌26個。成功承辦“中國新歌聲”“措普溝國際山地自行車越野賽”,積極參加廣東旅博會,全方位宣傳推介縣域旅游資源,大力提升巴塘的知名度和關注度。2017年接待游客50.7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05億元,同比增20%。
2、調結構,穩農業。不斷優化“果蔬肉藥蜜”的特色產業布局,全力打造莫多至竹巴龍段百里產業帶,推動生態農業產業有序快速發展。建設萬畝玉米高產基地、萬畝優質青稞基地、萬畝優質馬鈴薯基地和千畝特色林果基地、千畝生態中藏藥材基地、千畝綠色蔬菜基地、千畝酸石榴基地,以基地建設促推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建設氣調庫、配置冷鏈車,延長蔬果保質期,調節市場淡旺季,有效緩解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夏邛鎮綠色蔬菜、竹巴龍藏雞藏豬藏雞蛋、昌波黑山羊取得有機產品認證,成功注冊“巴塘核桃”“巴塘蘋果”地理標志商標。大力扶持電商發展,建成1個縣級雙創物流服務中心、3個鄉(鎮)服務站和20個村級服務點,實現20多種農產品上線銷售。
3、轉方式,強工業。堅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管人,堅決維護企業、群眾合法權益,堅決打擊非法利益格局。召開協調推進會70余次,化解了移民安置、物流運輸、參工參建等80多個矛盾和問題,實現了群眾從“不理解到理解、不愿意搬到主動支持”的轉變,破解了水電移民“天下第一難題”。蘇洼龍電站如期實現大江截流,巴塘電站提前核準,拉哇電站完成要件報批、力爭2018年核準,水電開發實現貧困群眾增收近1億元。在招不來,引不進的情況下,積極研究利用貧困縣、留州電量等政策,依托雙流援建的優勢,千方百計引進電解制氫項目,創新探索“飛地經濟模式”,助力脫貧攻堅,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緊緊依托水電開發的有利契機,千難萬難重啟卓帆水泥項目,歷經了項目擱淺、相互訴訟到達成共識、一方主推的轉變,破除了項目建設的障礙。強力推進砂石資源收歸國有、特許經營。
二、實施產業富民助推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產業富民工作中,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求,巴塘的產業層次不高、市場主體缺乏的現狀還沒有改變,產業集聚規模小,同質化問題嚴重,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情況依然存在,主導產業和主體培育難的問題依然突出,后續產業支撐乏力;干部職工不學、不懂、不會的主觀因素和不敢闖、不敢試、不敢想的畏難情緒依然存在;農業經濟效益不明顯,老百姓正逐步失去信心,拋荒、棄種、砍樹現象屢見不鮮。面對這些問題,必須提振信心,及時轉變作風,充分發揚流血流汗不流淚的精神,扎根基層,開拓市場,投資促進,深化改革,拿出真情實招,合力真抓實干,以務實舉措服務于民、以實際業績取信于民、以發展成果造福于民,著力推進產業的高質發展。
三、實施產業富民助推發展工作思考
依托巴塘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自然資源的多樣性、生態屏障的戰略性、地理區位的特色性,突出“康養古鎮、五彩藏鄉”的發展思路,全面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發展與環境、發展與人文的關系,著力把巴塘建設成為三省結合部的特色農業發展基地、清潔能源基地、特色生物資源產地、旅游精品產地和教育衛生文化高地。
1、優先發展全域旅游。以青山綠水為支撐,全力推進重點景區建設,建成措普溝景區道路、環湖步游棧道、嶺卡溪游客中心等基礎設施,早日實現措普溝景區開園迎客。督促格聶景區加快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在項目布局、產品開發、線路安排等方面向巴塘輻射,開工建設S459線夏波段。圍繞“五彩藏鄉”的定位,以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為載體,結合脫貧攻堅,推進農旅互動,著力打造莫多、黨巴、水磨溝等生態農業旅游觀光示范點,以點串線,釋放“珍珠鏈”效應,全力打造G318線休閑旅游觀光生態示范帶。高標準打造巴塘城市LOGO和入城形象,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全時全景、差異互補打造景點,如德達鄉牧業、茶洛溫泉、黨巴紅色文化、夏邛古鎮、桃源地塢、莫多松茸采摘、竹巴龍水磨鄉愁等等,設計規劃1日、2日、3日游線路,逐步實現鄉鄉有景、村村留人、戶戶掙錢的目標。
2、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科技化水平,全力打造甘孜州南部特色農業走廊,讓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甜頭、農村有看頭。提質量,優化調整“果、蔬、肉、藥、蜜”產業布局,大力發展小雜水果、綠色蔬菜、中藏藥業,引進方箱標準化養殖技術,在中心絨、昌波、中咱等10個鄉鎮推廣發展中蜂養殖,結合地域特點種植桃樹、梨樹、蘋果樹等,積極打造特色養殖示范小區,提升蜂蜜品質,積極申報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強力破解有資源無產品的窘態。啟動“五彩藏鄉”休閑帶規劃項目,著力打造莫多至竹巴龍段百里產業帶,完成莫多蘋果示范基地建設、甲英核桃基地標準化試點工程,建設集觀光和中藥為一體的中咱毛桃基地2300畝,實現1萬畝低產低質小雜水果改造升級,努力走出有條件無規模的怪圈。增效益,全力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積極推進土地租賃、托管、股份合作等經營模式和院縣科技實踐、科技成果轉換創新,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扶持4家農產品加工企業,拓展農產品深加工和市場銷售,提高農業整體效益。樹品牌,以特色效益農業產品的品牌開發為重點,完善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體系,重點打造3—5個喊得響、可發展的原生態農產品品牌,加快品牌農業創建步伐。全力推進農業景觀化、新村景區化、農居景點化,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積極對接并爭取入駐京東、淘寶等知名電商平臺,鏈接打造巴塘特色館,努力爭創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縣,不斷強化“農校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初步形成“企業+農戶+電商+物流”的產業發展鏈條,實現農產品加工、銷售一體化服務,著力打破有產品無市場的困境。
3、有序發展能源產業。毫不動搖地堅持“工業強縣”發展戰略,保障蘇洼龍電站有序建設,推動巴塘電站開工,實現拉哇電站核準,加快昌波電站前期工作。積極引導當地貧困群眾通過參工參建、物流運輸等方式增收,實現工業反哺農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做好做實水電移民工作,實施竹巴龍墊高防護工程,完成崗達、南戈水電移民安置,發展物流運輸等服務業,讓移民群眾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加強投資促進,全面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新模式在高原藏區的實踐運用,全力爭取省州扶持,繼續跟蹤電解制氫生產基地項目,力爭落地。著力發展建材業,啟動砂石資源國有特許經營,推動卓帆水泥續建開工。創新資源開發模式,有序推進光伏、風能、地熱等新能源開發建設。
4、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深入推進農業農村體制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通過抓示范引領、協調聯動、著眼市場、強化保障,破解傳統農業轉型、各自為政、農產品營銷的難題。鮮明懂農愛農重農的導向,在資金上保障,在政策上激勵。充分利用好國家深度扶貧國土政策,做好增減掛鉤規劃,實施地巫鄉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助力產業發展。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市場監管體系,營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
(作者系巴塘縣委副書記、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