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区视频,亚洲午夜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澳门

  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歷史 >> 瀏覽文章

丹巴石文化(下)

《甘孜日報》    2013年12月02日

 

廟宇里的萬年燈  

    ■ 楊全富
    走進丹巴村寨,到處都能看到石質容器,這些容器大多與丹巴飲食有著密切關系。丹巴氣候為高山峽谷干熱氣候,適宜種植黃豆,為了吃到香甜可口的豆腐,每個寨子最少有幾扇共用的小石磨。小石磨直徑34厘米,兩扇石磨厚度在10厘米左右,重50余斤,石磨安放在一木架上,直接放置在大鐵鍋上,隨著石磨轉動,白色的豆漿流進鍋里,再將豆腐渣濾除,燒火加熱使豆漿沸騰。然后把燒好的石膏碾成粉末,用清水一碗(約0.5公斤)調成石膏漿,沖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里,用勺子輕輕攪勻,數分鐘后,豆漿凝結成豆腐花。在丹巴縣水子鄉納交二村的山腰,有一天然的溶洞,可容納幾十人,在溶洞旁,有石灶,上面放置著一口直徑80余厘米,深度20余厘米的石鍋,制作非常精細,從石鍋底座上厚厚的煙漬可以看出,石鍋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地居民稱這溶洞為石鍋梁子,從中可看出人們對石鍋的喜愛和膜拜。在藏寨,人們將石頭打制成直徑55余厘米,深20余厘米的圓形石質豬槽。豬吃食后最喜歡將豬槽掀翻,然而面對厚重的石質豬槽,只能俯首就范,因此當地居民因地制宜將石頭的功效發揮到了極致,即方便就地取材,又節約了木料。有些農戶家里的墻壁上還可以看見掛著的自制抬秤,秤砣是直徑18厘米、厚9厘米的鵝卵石,從秤砣上可以清楚看見打磨的痕跡,當地人們交易時還在使用這種最原始的稱量工具。筆者做過一次實驗,它與現代最精確的稱量工具每一百斤只有0.2斤的微小誤差。可以一窺丹巴先民們的智慧。
    丹巴是嘉絨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區域,這里的人們信奉藏傳佛教,祭祀時許多石質的祭祀用品應運而生。如煨桑的器具,也是用整塊石頭打磨而成,頂部為正方形,內壁用鑿子鑿成直徑27厘米、深9厘米的深圓形,底部是高15厘米的四腳,看上去雍容華貴、落落大方。家庭經堂里,祭臺上有石質酥油燈,高約15厘米;寺廟里,酥油燈座較大,高約90厘米,可以裝酥油70余斤,俗稱萬年燈,里面的燈火常年累月的燃燒著,發出的光亮照亮了眼前的菩薩雕塑,更顯得莊重與肅穆。
    丹巴人對石頭有一種膜拜,把它當做心靈的慰藉。由于縣域境內巨石林立,峭壁直插云霄,因此制約了當地的交通,許多年前,這里的村莊幾乎與世隔絕,這里沒有喧嘩,沒有紛爭,聽不到汽車、拖拉機或其他機器的聲音。居住在山崖上的百姓,個個練就一身本領,在大山之中穿行如山中精靈行走如飛,練就心順氣平、氣定神閑的心態。 一輩子生活在這里的楊扎太老人背著孫子在門前曬太陽,他已經70多歲了,看上去仍然精瘦干練。他告訴筆者,幾百年前,他們從陜西遷移到丹巴,相傳他們的祖先是楊令公楊繼業,由于受胡人的欺凌,因此南下尋找安身立命之所,當他們的祖先長途跋涉來到丹巴時,被這里獨特的地貌所吸引,因此就在這里安營扎寨,開墾荒地,現在他們已經在丹巴居住了十幾代。我不禁為之動容,對老人有一種敬畏之情。他神秘地告訴我,丹巴的石頭是古代神魔戰爭時留下的武器,如半扇門境內的尖石包,就是墨爾多山神追趕魔鬼時拋出去的石子。我想,這或許是對丹巴多山多石最好的解釋了,雖然它充滿著迷信色彩,但是從內心深處,我還是寧愿相信它的存在。 (全文完)


   

  • 上一篇:關于唐卡創新的重新思考(上)
  • 下一篇:德格印經院印版的制作與保護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略阳县| 阳东县| 无极县| 东宁县| 山东| 繁昌县| 泰来县| 塘沽区| 桂林市| 泰宁县| 宜兴市| 民丰县| 资阳市| 岱山县| 宁明县| 瑞丽市| 襄城县| 吉隆县| 吉林市| 伊春市| 湘潭市| 瑞丽市| 梅河口市| 沐川县| 余姚市| 鲁山县| 姜堰市| 政和县| 河东区| 西贡区| 女性| 嵩明县| 铜山县| 碌曲县| 东宁县| 宁都县| 洪湖市| 石泉县| 策勒县| 陵水| 通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