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27日,州政協召開第二十次常委會議,圍繞“推進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決勝小康”進行了專題建言協商。
樹立發展意識
做好新時期扶貧工作
州政協常委四郎翁吉:做好新時期扶貧工作,要樹立“大項目大發展,小項目小發展,無項目不發展”的發展意識。要加強對口援助合作。深化省內“7+20”和中央國家機關、省級機關對口支援,實施好廣東省對口援助,依托甘眉、成甘、雅甘等工業園區,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增強內生動力。要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和重大民生項目。加快旅游發展,將山地生態旅游業培育成最具優勢和最具帶動作用的富民產業和主導產業;加強水電開發,建成“西電東送”、“川電外送”戰略水電基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中國鋰都”,協調推進太陽能、風能、地熱資源開發;加大農牧業、中藏藥業、特色文化產業投入力度。要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交通先行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高速、鐵路及農村公路建設;提高電力外送能力,優化農村電網布局,滿足農牧民群眾用電需求。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全國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地區和川西北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推進“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工程,鞏固和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沙化治理等生態工程成果,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要優化項目實施環境。在土地、稅費、獎勵上制定和完善鼓勵企業入駐和發展的優惠政策,探索建立項目秘書制、保姆制,著力提高服務水平,高效解決項目和企業遭遇的各種問題和矛盾;著力優化社會環境,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社會氛圍;建立有力的督查機制和獎懲激勵機制,確保項目推進好、快、省,不出問題。
構建大群團工作格局
助力脫貧攻堅
州政協常委洛絨拉珍: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創建具有公募性質的公益基金會,設立專項基金助力“脫貧攻堅”;創新組織形式,采取“1+N+X”模式(即鄉鎮設置1名專職群團工作員,培養N名各行業兼職群團班子成員,發展X名兼職群團干部),加強群團力量建設。要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構建群團組織幫扶體系,整合幫扶資源、幫扶力量、幫扶手段,為更多群眾提供便利、高效、多元服務;構建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立體宣傳格局,擴大“一網兩號”(即群團網站、公眾號、微博號)的影響力;深入開展“最美扶貧人”、“最美第一書記”、最美農牧民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引導貧困群眾脫貧奔康。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助力鄉村旅游,組織開展鄉村講解、民宿服務、特色餐飲等實用技能培訓;助力綠色品牌,發動企業家協會、商會、工商聯等組織,做大“綠色”和“有機食品”產業文章。要堅持開放工作理念。構建民族地區群團區域發展聯盟,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大與發達地區青年企業家協會的聯系,助力專項招商引資。要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圍繞生產扶貧,打造“創業·精準助夢”品牌;圍繞教育扶貧,打造“教育·精準助學”品牌;圍繞人才扶貧,打造“人才·精準支持”品牌;圍繞公益扶貧,打造“公益·精準關愛”品牌。
開展教育扶貧
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州政協常委楊思微:從源頭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縣鄉村三級幼兒園師資和保育人員等問題,全面推進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大力實施第二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從國民教育體系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統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落實縣長、局長、鄉長、村長、家長“五長”負責制,確保適齡兒童、少年依法入學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推動薄弱學校標準化建設,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建成甘孜州高級中學,改擴建康定中學、瀘定中學,續建丹巴高中、九龍高中,擴建康南中學,籌辦康巴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從教育惠民和學生資助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全面實施免費學前教育計劃、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政策、普通高中“兩免”教育計劃、中職免學費和補助國家助學金政策,形成15年免費教育體系;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確保困難學生上大學;建立“農村留守學生之家”,從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加強關心關愛。從隊伍建設和技術手段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通過公開考試聘用、特崗招錄等方式,大力開展教師補充工作;實施省屬免費師范生培養計劃和訂單定向雙語緊缺學科專業教師培養計劃,充實農村教師;建設甘孜州教師培訓中心,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推進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完善甘孜州云平臺教育建設,加大“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硬件投入,實現A、B兩類遠程網絡教學全覆蓋。
加強彝區經濟社會發展
及時壯實“軟肋”、補齊“短板”
州政協常委陳強: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給力。以“筑巢引鳳”的理念夯實基礎設施,建立項目整合機制和部門協作機制,把整村推進、以工代賑、一事一議獎補、農村危舊房改造、道路建設、安全飲水、文化和教育衛生等部門幫扶等項目整合起來,將資金重點投放到貧困村、貧困戶硬件設施建設上。在內生動力上激發。尊重群眾意愿和民主權利,調動群眾自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農牧民群眾適應發展的素質和能力。在產業發展上拓展。在產業觀教育上“傳招”,改變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在增收體系上“想招”,做好“高原特色農牧產業”這篇文章;在創新經營機制上“出招”,建立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之間的契約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在土地流轉模式上“有招”,構建土地與金融和資本的橋梁;在獎勵舉措上“出招”,實施產業發展扶持獎勵政策。在智力扶貧上發力。推進教育救濟式扶持,加大扶貧助學力度;做實勞動力轉移培訓;推行移風易俗,摒棄陳規陋習。在社會幫扶上用力。把社會幫扶力量、后盾單位力量、對口幫扶力量、領導力量做大。在隊伍建設上加力。把肯吃苦、肯奉獻、有擔當的人選進村“兩委”班子,打造黨性強、作風好、能發展、懂管理的村級組織帶頭人;嚴格“第一書記”管理,落實考評管理制度,讓精準扶貧成為培養好干部的“大熔爐”。
加強宣傳教育
引導貧困婦女立志脫貧
州政協常委充芬:引導貧困婦女堅定脫貧志向,增強脫貧信心,明確主攻方向,激發內生動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貧困婦女能力脫貧。依托高等院校、職業學院、企業、定點社會培訓機構,開展貧困婦女種養殖、鄉村旅游、農村電商、手工編織、家政服務等適合貧困婦女特點的技能培訓。用好小額貸款,助力貧困婦女創業脫貧。推動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重點向貧困地區貧困婦女傾斜,幫助有創業意愿的貧困婦女解決資金困難問題,提高小額信貸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發展居家就業,推動貧困婦女增收脫貧。引導貧困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積極參與手工編織、種植、養殖、加工、旅游等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關心關愛婦女,助推貧困婦女健康脫貧。開展婦女生殖健康咨詢、健康教育講座、婦女常見病免費篩查,提高廣大農村婦女的自我保健意識。動員社會力量救助“兩癌”患病貧困婦女,緩解貧困婦女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凝聚社會力量,助力貧困婦女愛心脫貧。依托“母親健康快車”、“母親郵包”、“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等項目,切實為貧困婦女兒童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注重典型引領,帶動貧困婦女互助脫貧。培育創業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致富女帶頭人,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鼓勵女能人采取“合作社+貧困婦女”、“市場+貧困婦女”、“協會+貧困婦女”等模式與貧困婦女結對幫扶。
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構建特色農業生產基地
州政協常委李平:圍繞“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特色水果、鄉村旅游”四大產業,科學制定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培育優質糧油、特色水果、綠色蔬菜、中藏藥材、特色養殖、生態林果業等基地建設,把農牧產業培育成促農增收的重要產業。夯實農業基礎設施,破除農業發展瓶頸制約。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農業機械化,提升農業生產力;加大牲畜標準化棚圈、戶營小圍欄割草地、牧道、巷道圈等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生態建設,筑牢持續發展生態本底。設立“高寒草地生態保護示范區”,擴大草地生態補償范圍,適度提高補助標準;支持貧困區域退牧還草、鼠蟲害防治、草原灌溉、沙化治理以及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等生態工程建設;支持貧困鄉村農牧民群眾直接參與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增加生態建設管護收入。強化科學技術支撐,提升助農增收發展后勁。發揮信息網絡作用,為貧困村、貧困戶提供生產技術、市場信息、政策咨詢。借助對口幫扶、對口援建以及院(校)州合作等渠道,加強技術創新和主推技術、主導品種以及適用農業機械的推廣。選派優秀科技干部駐村推廣科學養畜、綠色植保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糧草輪作等現代農業技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扶持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強助農增收發展后勁。
加大醫療救助資金投入
讓大病患者看的好病
州政協常委康蘭:扶貧醫療救助對象包括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特困供養人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享受撫恤補助的優撫對象、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以及老年人,是對因醫療自付費用過高導致家庭或個人無力承擔的患者進行的醫療救助保障。應加大財政對醫療救助資金的投入,放寬救助條件,讓更多大病患者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廣泛籌集救助資金,建立貧困人口大病慈善救助平臺,擴大救助對象。開展精準扶貧戶建檔立卡,實行動態管理,將建檔的重病患者納入與重病患者享受同等標準的資助參保、重大疾病救助等醫療救助政策。加大基層醫療衛生建設及人才培養,提高醫院整體服務能力,減少群眾輾轉求醫的負擔。強化公共衛生工作,加強傳染病、地方病防治,實施城鄉環境整治活動,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做到有病早發現、早治療,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創新發展思路
將優勢礦產業與產業扶貧對接
州政協常委陳道前:礦產業是我州潛力巨大的優勢產業,能吸納大量農牧民就業,對地方發展帶動力強,且產業鏈條長、發展的“乘數效應”顯著。礦產業發展與產業扶貧對接需要創新思路:創造條件引導企業招錄本地農牧民就業。通過加大技能培訓、成立專業勞務公司等方式,引導本地農牧民參與礦產業開發;采取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稅收返還等措施,引導企業為本地農牧民提供就業崗位。探索入股合作開發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合作開發模式,或以村、組集體土地等資產作價入股,或以農牧民勞務收入、股利分紅、政府補貼等入股,或以政府扶貧資金及其它支農資金直接打捆投資礦山企業,或者以優先股的形式進行投資,還可將礦業權授于當地鄉鎮企業,由鄉鎮引資開發從而持有礦山企業的股份。成立專業公司,承接企業的勞務、服務外包。成立或扶持有管理能力的農牧民設立勞務、服務公司或合作組織,以招錄貧困農牧民為主,以靈活的用工形式,承接企業的勞務、服務外包,為貧困農牧民提供多種形式的就業機會。發揮大企業的產業帶動作用。發展相關配套產業和特色農牧業,增加農牧民就業和收入。
克服制約因素
善打“脫貧攻堅”硬仗
州政協委員張建國:當前我州扶貧工作面臨基礎脆弱、貧困特征明顯、矛盾問題較多、駐村幫扶不力、制約因素較多等問題。突出鄉村關鍵。要強化執行,敢于擔責,善打“脫貧攻堅”硬仗;要發動群眾,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要分類施策,針對不同類型貧困戶采取不同的幫扶措施;要加強培訓,增強就業勞動技能等培訓;要培育產業,突出特色農牧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要引導創業,大力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駐村幫扶。大力開展“第一書記”、幫扶單位負責人、幫扶責任人培訓,提升脫貧攻堅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機制,完善考評辦法。抓好重點項目。統籌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抓好人口安全飲水、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鄉村道路、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同時還要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打好干部隊伍這個基礎。積極往上爭取。將我州整體納入全國旅游扶貧試驗區,安排專項資金發展旅游扶貧;加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落實包蟲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防治項目與資金;協調州內開發資源的大型國有企業,投身扶貧開發,反哺貧困農牧民。抓好教育科技。健全農村義務教育機制,提高鄉村學校教育質量;深化“院州”“校州”“廳州”合作,實行扶貧包干制。改善醫療條件。提高州縣鄉醫技人員素質和管理服務水平,鞏固“參合”農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減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
注重項目的爭取和實施
改善制約經濟發展的基礎要件
理塘縣政協:高原農牧區貧困程度深,發展基礎薄弱,發展后勁不足,發展路徑單一,脫貧攻堅的任務十分艱巨。要更加注重項目的爭取和實施,著力改善制約經濟發展的基礎要件。爭取好項目,建設好通鄉、通村公路和通信基站等基礎設施。按照“統一規劃、各司其職、多元投入、捆綁使用、用途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統籌整合部門項目資金,實現項目效益的最大化。因地制宜,突出農田水利灌溉、牧區飼草地建設、農牧產業調整等工作重點。要加大資源開發和招商引資力度,促進農牧民群眾增產增收。在旅游資源開發、農牧產品加工提升、特色旅游產品開發等方面下功夫,增加農牧民就業渠道和增收門路。要對癥下藥,有針對性的開展脫貧幫扶。要找到適合扶貧對象發展的路子,幫助引導“扶上馬”,并扶持一段時間“送上一程”,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造血”。要注重發揮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要充分征求村兩委班子、村民本人的意見,讓老百姓能夠做、有興趣做,使扶貧工作沉得下去、堅持得長久、見得實效。五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斬掉貧困的根源。在大力發展義務教育的基礎上,著力開展勞務技能培訓,提升農牧民就業從業能力和水平。
補齊認識不夠的短板
把精準扶貧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鄉城縣政協:準確解讀和科學運用扶貧政策,防止不切實際層層提前脫貧時限;轉變思維,認真分析致貧原因,因地制宜、對癥施策、科學制定脫貧目標和幫扶措施。補齊基礎不牢的短板,用信息化引領推動精準扶貧。扎實搞好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避免不知道誰是貧困戶的問題。建立貧困村、貧困戶基本信息數據庫,開發與數據庫相對接的專項扶貧工作軟件,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大扶貧開發格局。補齊政策不力的短板,提高扶貧措施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扶貧規劃的精準度,確保貧規劃既契合本地實際,又與上級扶貧政策相互銜接。提高項目資金安排精準度,提前安排扶貧項目,合理投放扶貧資金,對重點貧困村實行扶貧項目和資金捆綁式下達,改變“先實施、后報賬”的資金撥付方式,探索實施“擔保預付制”。提升配套服務精準度,加強聯系領導、幫扶部門、駐村干部等的合理調配,確保幫扶人力、財力、物力相對集中。補齊投入不強的短板,著力構建整合資源的平臺載體。構建整合扶貧和相關涉農項目資金的平臺載體,盤活現有存量,確保增量。五要補齊能力不足的短板,全面提升減貧治理能力和水平。治理和消除貧困,需要政府、企業(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社區(村)、貧困人口等五個基本主體協作互動、各盡所能。要補齊扶貧機構先天不足的短板,充實扶貧隊伍工作力量;要補齊機構職能不匹配的短板,當好參謀助手,加強組織實施與監督管理;要補齊履職能力不夠的短板,加大干部培訓力度,加強效能建設、作風建設、廉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