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發展全域旅游脫貧致富
爐霍新村美如畫。 張光明 攝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 危兆蓋
剛過去的夏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吸引了數百萬旅游者。講不完的格薩爾故事,唱不完的康定情歌,游不盡的雪山草地……自2011年甘孜州率先在全國提出全域旅游以來,依靠得天獨厚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甘孜處處成為景區,農牧民也依靠旅游業的強力帶動實現致富奔小康。
旅游業成脫貧攻堅主力軍
甘孜州的面積接近山東省,境內有數不清的山水風光,民族風情濃郁,但自然條件惡劣,交通相對滯后。此前,甘孜曾做過多種努力,探索過工業、礦業等,最后都被證明不可持續。“要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甘孜最具潛力的就是旅游。”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說,“旅游產業是甘孜綜合效益最好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實施全域旅游,是造福百萬甘孜百姓的必然選擇。”
2011年,甘孜州提出“全域旅游”,從全境打造到全民參與,立志要讓整個甘孜州處處是風景,使貧困群眾吃上“旅游飯”。2012年,甘孜州出臺了全域旅游發展意見和方案,將生態保護作為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注重文化傳承,規范旅游行為。2013年,甘孜開始在全州設立全域旅游示范區。2014年,甘孜著力實施文旅、農旅、城旅、體旅“四個融合”,通過系列推介活動擴大了知名度。2015年,海螺溝、瀘定橋、木格措、甲居藏寨等引領全域旅游提檔升級,甘孜旅游精準定位為“全域山地旅游”。
旅游業發展被列入甘孜州專項扶貧方案,成為脫貧攻堅的主陣地。今年2月,甘孜州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
全域旅游助農牧民致富
剛開業不久的康定市木雅景區,開發公司的部分股份屬于當地貧困群眾,他們以資源入股。農牧民們將世代居住的村寨鄉土變成了股份,貧困戶優先被安排到公司工作,人均年收入在4萬元左右。貧困戶不但能脫貧,而且能致富。
像木雅景區這樣的例子正在甘孜州迅速增多。甘孜各級政府還通過基礎設施等投入,不斷改善鄉村條件,助推農牧區徹底脫貧,讓農牧民的資源變成財富。
在理塘縣奔戈鄉卡灰村,當地群眾建起了“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品開發型旅游扶貧基地,聯合企業在村上建設鮮奶加工基地,貧困戶人均可增收2500元。
“十三五”期間,甘孜州要讓18個縣市的1360個貧困村、19.36萬人脫貧。政府通過人員培訓、資金投入等方式,讓農牧民與旅游緊密相連。甘孜州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肖鋒介紹,甘孜州今年瞄準脫貧摘帽的281個村,積極創建1個旅游示范縣和11個旅游示范村,為全州探索出更多旅游扶貧的方法。
推動藏區發展轉型
全域旅游,推動的是整個甘孜州藏區面貌的改變。
伴隨以旅游通達為核心的交通建設,甘孜等級油路通村進寨。曾經是貧困縣的稻城,去年共接待游客125.8萬人次,縣級財政收入突破1億元,城鄉居民年均收入達1.7萬元。
甘孜州在發展旅游產業中,將產業富民和扶貧攻堅緊密結合,依靠農牧業和旅游業雙輪驅動,全力打造“圣潔甘孜”品牌。環貢嘎山旅游環線、南部環亞丁旅游環線、北部格薩爾文化旅游帶成為旅游品牌,穿越甘孜州的國道317、318線被譽為最美的旅游大道。
與此同時,依靠旅游的牽引,甘孜州特色文化產業得到加快發展。各種特色文化與旅游展演相結合,得到延續發展;州民族博物館布展、州民族體育館等文化項目建成;特色中藏藥迎來發展良機,僅今年上半年全州就完成制劑產品9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