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区视频,亚洲午夜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澳门

  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小康甘孜醉萬家

《甘孜日報》    2016年11月15日

    ——我州大力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紀實
   
    美麗幸福新村正在甘孜大地上建成。本網資料庫
    ■記者 馬建華
    今年8月23日至25日,省委書記王東明率督導組赴康定市蹲點督導,實地檢查中央和省委脫貧攻堅各項部署落實情況,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高標準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目標,要在用好用足已有幫扶政策的前提下,多措并舉做好貧困群眾兜底工作,通過整合資源力量、設立相關專項基金、引導社會救助等方式,有針對性地解決好貧困群眾住房建設、產業發展、教育就業、治病就醫等方面的具體困難。
    初冬的甘孜高原,寒氣襲人,冰雪千里。各地干部群眾脫貧攻堅激情飛揚。今年是實施脫貧攻堅第一年,也是決勝小康的關鍵之年,如何實現開門紅?我州各縣(市)干群勠力同心,奮勇前行,年初制定的脫貧攻堅任務正一個個被“銷號”,讓農牧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新風氣的小康目標正在成為現實。
    謀致富之道 窮山村變富裕村
    初冬時節,記者走基層,但見貧困群眾盤點今年的收入時,一個個笑逐顏開。
    道孚縣協德鄉先鋒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阿都用自家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了雍格農業合作社,在基地里種植了10畝油菜。西繞降措滿懷喜悅地說:“今年種植的10畝油菜每畝能增收400元左后,同時,在村上的勞務輸出隊務工,僅今年上半年就掙了3000多元。”
    據了解,該村為今年脫貧摘帽村,全村總人口111戶 520人,計劃今年脫貧9戶4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69%。按照“項目集合、農旅融合、資源整合”的思路,先鋒村借力災后重建,整合各類項目資金4100萬元,配套完善了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上,先鋒村建成青稞、油菜、馬鈴薯等觀光農業2100余畝,帶動群眾人均年增收500元,同時,成立了雍格農業合作社,組建了專業勞務輸出隊,帶動戶均年增收3000元。
    在扶貧攻堅工作推動下,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的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河谷到平原,從游牧到定居,從帳篷、草坯房到明亮、寬敞的磚房、樓房。紅頂白墻的新居,平整干凈的水泥路,忙著裝修的村民,還有不時傳出的歡笑聲……
    在產業上為村民營造增收致富和脫貧奔康的造血出路,該村引進了木雅澤朵公司,開發打造以木雅文化為核心的木雅景區。通過群眾資產入股方式,將49套空置的牧民定居房租賃給公司整體開發包裝。2015年,村民領取臨時用工工資約36萬元,村集體運輸隊領取運輸費約75萬元,村集體分紅36萬元。同時,貧困村民可優先選擇從事景區服務性工作,公司每年出資40余萬元,為170戶727名村民購買了醫療保險和適齡人員農村養老保險。
    鄉黨委書記蘭卡澤郎介紹說:“俄達門巴村牦牛資源豐富,牦牛產品加工業也是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目前,我們正積極對接藍逸集團,通過‘奶站+奶吧’的模式,力爭使全村牦牛產業形成牦牛奶收購、運輸、銷售一體化,帶動村民走上多元化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我州將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了“五個一批”任務分解計劃。其中,9.7538萬人納入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4.901萬人納入移民搬遷安置一批,6.4012萬人納入低保政策兜底一批,3.8394萬人納入醫療救助扶持一批,0.3573萬人納入災后重建幫扶一批,還率先在全省建成了扶貧攻堅“六有”信息管理平臺。
    在康定市姑咱鎮羊廠村的山野田間,一排排大小櫻桃樹并肩排列,正迎著陽光奮力生長,看著果樹旺盛的長勢,村民李少均高興地說:“多虧了村兩委的努力和駐村第一書記的幫助,我們村的果品面積達到了幾百畝,預計2019年產值達600萬。算起來,我們每戶每年收入達10萬元,人均達2.4萬元,一年辛苦下來,我們還是有收獲的!”
    灣地溝村是雅江縣一個只有300多人的小山村,去年人均收入4300元,86戶村民種就有16戶貧困戶。村民卓嘎的丈夫18年前就離開了人世,留下3個孩子。卓嘎靠采松茸艱難度日,松茸產量不佳,只有靠借錢度日, 不但沒有過上好日子,還欠了3萬元的外債。貧困像一座大山壓得卓嘎喘不過氣來。
    今年3月,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幫助下,灣地溝村成立了藏香雞養殖合作社。聽說入股有分紅,還能補貼3000元股本,卓嘎拿出2000元在合作社入了股。只跟牛羊打交道連雞圈都沒有見過的卓嘎將信將疑,養殖藏香雞真能還清她的欠款嗎?“第一書記到處奔波,在成都找了一家紅標雞養殖企業,沒有技術,企業提供雞苗和成品飼料;沒有銷路,企業以保底價回購。”卓嘎說,我的小女兒大學畢業準備考公務員,她鼓勵我在家養殖藏香雞,主動幫我修建雞舍,養50只藏香雞,每只按照150元計算,就有7500元的收入,等有了養殖經驗,再擴大規模,我哪里也不用去,收入就會大大增加,不僅可以還清外債,還可以修建新的住房。
    如今,灣地溝村已經通了水泥路,明年養雞場能夠出欄2萬只藏香雞。
    發展沒有風險的產業,灣地溝村村民一臉幸福。
    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州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農牧民群眾走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信心更足了,底氣更足了。
    今年年初,蝦扎鎮自籌資金成立騰吉畜牧專業合作社,牧民自愿入股,以貧困戶為主。合作社開辦的騰吉超市,采取半公益化的經營模式,入股合作社的貧困戶可先拿生活必備品,后付錢。
    “以前都是靠政策、等幫扶,有了滕吉超市后,在超市里買東西可以用簽字代替付款,等在合作社上班掙了錢再還給超市,現在工作的勁頭特別大。”合作社村民扎西說,生活有了著落,致富的干勁就更大了。
    同在一個縣的色須鎮牧民澤讓多登比扎西發展得快,已成了當地的脫貧“明星”。
    過去,澤讓多登和家人常年在青海和石渠間遷徙,蟲草季節回石渠挖蟲草,掙點錢又回青海,靠天吃飯、土里淘金的日子并不容易。
    轉折發生在2015年。這一年,澤仁多登聽說,石渠縣要成立合作社,牧民可通過牲畜、草場或技術入股。在青海練就一身種菜本領的澤仁多登帶著種得一手好牧草的弟弟,靠技術入股達龍合作社。
    找到了技術能手,縣里又組織了專家團隊,攜手援藏省市,一起教牧民種草、翻地、改良土壤、搭建大棚、育種育苗,硬是讓草木不生的荒灘“長”出了大棚。
    2015年,澤仁多登比往年多掙2萬多元,弟弟也掙了5萬元,比以前全家挖蟲草還多掙2萬元。
    沾到喜氣的貧困戶不止澤仁多登。據石渠縣扶貧移民局局長尼美根絨介紹,達龍合作社2015年實現經營收入18.57萬元,戶均收入10319元。其中,紅旗一村牧民組成的種草、滅鼠等十四個小組,創收95.39萬元,戶均收入7511元。
    理塘發展“牦牛銀行”——藏青扎喇高原牦牛專業合作社助力牧民增收致富。
    不久前,理塘縣藏壩鄉的村民降央曲批用1頭牦牛加入藏青扎喇合作社,因身強體壯,他和另外5戶貧困戶得到“照顧”,簽訂了3年的放牧合同,現在,他每年可領到4萬元工資。
    村民土登說:“我們這里草壩大,草長得好,喂出來的牦牛綠色無污染,每家投3000元買一頭牛放到合作社,就像存到銀行一樣穩賺不賠,年底還可以從出欄的牛和奶產品的銷售上得到分紅。”
    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高寒牧區,是我州貧困人口最集中、貧困程度最深的區域,是全州脫貧攻堅的難點和重點。因為與農業相比,牧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更弱;與農民相比,牧民增收渠道更單一;與農區相比,牧區統籌城鄉發展的難度更大。
    如今,種養合作社讓我州的石渠、理塘、色達等高寒牧區縣展現出喜人的變化,如星星之火,點燃了每一個牧民致富奔康的激情。
    全力以赴 不勝不休
    康定市依托旅游開發,打好“旅游扶持”拳。引進木雅澤朵旅游公司,投資1.8億元,在俄達門巴貧困村打造木雅圣地景區。公司每年投入40萬元為村民購買保險,年底村集體保底分紅85萬元,貧困戶人均收入可達6100余元,實現穩定就業38人,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66萬元,從而把牧區變景區,把牧民變股民,把資源變資產。 培育龍頭企業,打好“產業扶持”拳。培育涉農龍頭企業12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9個,建特色農業產業基地4.9萬畝,培育種糧大戶114戶,預計實現產值2.3億元。建設規模養殖基地40個,家庭農牧場9個,預計實現收入2.09億元。加大惠民投入,打好“政策扶持”拳。建移民集中安置點9個,產業安置3700余人,年均穩定收入8000元以上。投入200萬元用于返鄉創業人員貸款,積極引導農牧民群眾多渠道增收。今年,該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達11074元,脫貧戶人均收入可達3100元以上。“只有綜合施策,自加壓力,才能實現今年12個村1983人的脫貧目標”。康定市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康定市倍感壓力,梳理問題,層層加壓,確保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我州深化就業扶貧援助。組織開展藏區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百日攻堅”專場招聘會等活動,提供崗位信息4078個,實現2035名求職者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整合村級活動經費、部門資金、就業專項資金等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者8812人,兌現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等2124.46萬元。采取以實際操作培訓為主、理論培訓為輔的培訓方式,注重培養勞動者實際動手能力,提升職業技能培訓效果。目前,組織各類培訓8215人,培訓后就業率達68%,落實培訓補貼541.08萬元。積極組建勞務開發組織,已建立勞務派遣公司9個,組建人力資源服務公司2個,組建務工團隊6個,實現貧困勞動者轉移就業7676人。扶持創業帶動就業。截至目前,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18萬元,幫助162名創業者成功創業,帶動就業560人,兌現創業補貼72.8萬元。
    “實現全面小康,不能讓一個人掉隊。”中共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反復強調,“要把扶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作為藏區工作‘三件大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集全州之力、匯全州之智,打好扶貧攻堅和精準扶貧這場硬仗。要切實搞好貧困村精準扶貧規劃,制定貧困戶精準幫扶措施,一步一步落實,一年一個變化,做到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確保按要求推進扶貧攻堅工作。要把造血式扶貧作為精準扶貧和脫貧奔康的主路徑,確保如期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扶貧攻堅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既要重外力幫扶,更要重內力激發。要從各縣(市)的具體情況出發,找準脫貧路子,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旅則旅,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州委副書記、州長益西達瓦一語中的。
    根據州情,我州出臺了5個專項扶貧計劃,確定了脫貧攻堅“1564”戰略思路和“358”示范工程,確立3個示范縣、50個示范村、800戶示范戶,分別在產業發展、易地搬遷等方面示范帶動。
    據介紹,3個示范縣分別為瀘定縣、鄉城縣、甘孜縣,50個示范村和800戶示范戶則分布在全州18個縣(市)。其中,3個示范縣將通過高寒牧區解困、生態綠色扶貧、金融資本互動、定點單位幫扶、基層力量參與五大行動和產業示范工程、創業明星工程、外出務工工程、希望助學工程、天使陽光工程、關愛溫暖工程等六項工程,依托人才、機構、資金、技能保障四重保障,通過項目帶動、資源整合,在產業培育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社會事業建設等方面引領帶動,先行先試,改變以往“撒胡椒面”方式,集中優勢力量和有效資源,瞄準脫貧對象發力扶持,實現精準脫貧。
    在今年281個擬退出貧困村中優選50個村作為示范,先行先試,對退出的貧困村,在攻堅期內原有扶貧政策不變,扶持力度不減。在50個示范村中擇優選擇800戶貧困戶作為示范貧困戶,示范戶以貧困戶年人均收入穩定超過當年國家貧困標準(按2010年2300元不變價計算)、有安全住房、家庭無因貧輟學學生作為主要衡量指標。
    據了解,全州“358”示范工程10月要完成實施,11月底前完成檢查驗收。
    所有的扶貧攻堅計劃,突出的是一個主題,那就是“造血式”扶貧。造血的主要路徑就是產業扶貧。依托豐富的旅游、農牧、水電、礦產、文化等優勢資源,我州大力實施了旅游產業扶貧、文化產業扶貧、產業安置扶貧、農牧產業扶貧等多領域產業扶貧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州著力實施五大扶貧工程,年內力爭投入扶貧、兩資、以工代賑資金8.2億元,確保完成34375人的減貧任務。在新村扶貧方面,今年要啟動實施43個整村推進工程、12個藏區連片開發項目、10個民族新村,完成2014年度21個彝家新寨項目和18個浙川扶貧協作新村。在產業扶貧方面,今年要緊緊圍繞鄉村旅游,重點培育“酒、肉、果、蔬、茶、菌、藥、水、糧、油”十大農牧業產業,力爭啟動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7個,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在基礎扶貧方面,今年要啟動實施兩資“四小”工程60個、以工代賑千橋工程38座,完成溜索改橋項目23座。同時,今年還要繼續著力緩解農牧區群眾“行路難、過河難、飲水難、灌溉難、用電難”等“五難”問題。在能力扶貧方面,今年要完成勞務培訓2960人,其中:勞動力轉移培訓1250人、農牧區增收創業帶頭人1000人、庫區移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710人;完成庫區移民種養業實用技術培訓5600人,繼續實施浙川東西扶貧協作人才培訓300人次,對1萬名寄宿制學生給予生活補助。同時,力爭我州大骨節病綜合防治工程納入國家專項計劃。在生態扶貧方面,今年將對我州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地方病嚴重地區的1822戶建卡對象,啟動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切實改善和提升搬遷戶的生存、生活環境。
    在11月7日召開的全州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工作會議上,州委要求全州上下務必按照省上“唯此為大、念茲在茲、全力以赴、不勝不休”的工作要求,切實增強拖不得、等不得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脫貧攻堅工作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要盯緊工作目標,落實崗位責任、建立“周報月會”制,做到每周聽匯報、每周發點球,確保脫貧攻堅工作落到村、戶,確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地落實。對照標準補齊短板。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和村“1低6有”、戶“1超5有”的要求,抓好“六有”數據平臺建設運行,確保扶貧政策措施與扶貧對象始終精準對接;要扎實抓好住房建設,嚴格落實住房標準,分類推進易地搬遷工程,確保貧困戶住房安全有保障;要抓好產業和就業驗收,堅持“經得起看、經得起問、經得起查、經得起算”標準,確保貧困群眾戶戶有新產業、能就地就近就業;要加快村“三室一園”標準化建設,推動醫療、教育等軟件硬件全面達標升級,著力解決好因病致貧返貧、因貧輟學等問題;要利用好村級活動室,抓好農民夜校建設,充分發揮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和農技專家的示范作用,教育引導廣大農牧民學文化、學技術、學政策、學法律,幫助他們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 上一篇:成都援助我州交出成績單
  • 下一篇:我州召開脫貧攻堅退出驗收考核會議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盱眙县| 微山县| 泸定县| 江北区| 巴彦淖尔市| 南皮县| 白河县| 建水县| 公安县| 麻江县| 阳朔县| 峨山| 梓潼县| 连城县| 比如县| 尚志市| 广宁县| 富源县| 江口县| 曲麻莱县| 德州市| 会昌县| 文昌市| 康马县| 灵川县| 桂林市| 潮安县| 金山区| 积石山| 商洛市| 本溪市| 柳江县| 镶黄旗| 凉山| 南丰县| 宁阳县| 临泉县| 仙游县| 会昌县|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