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9年01月16日
2019年新(改)建農村公路2萬公里,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個數據引發熱議
推進“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2019年新(改)建農村公路2萬公里——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一數字引發不少網民熱議。
農村公路被視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助力。在去年10月底召開的省“四好農村路”建設現場會上,省交通運輸廳明確提出“2019年底全面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建設目標。
展望未來之余,也有網民點出農村公路的“痛”與“盼”——農村公路壽命短、養路責任人不明;希望水泥路能早日鋪到組、鋪到戶……
如何讓痛點不痛?如何讓更多村民有路可走?1月15日,代表委員們紛紛支招。□本報記者 魏馮
建路
質量差、使用壽命短?建議“打捆”設計道路項目
路面斷板、滲水、孔洞,許多道路沉降……民建四川省委的一份集體提案中,指出一些農村公路“建”路質量差、農村公路整體使用壽命短。
省政協委員、民革雅安市委副主委龍嘉研也在調研中發現,地處四川盆地周邊山區的雅安市,高山峽谷多,建設投入大,多數農村公路不符合技術標準要求,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資金不足不到位,寧愿不建或緩建。”民建四川省委在提案中為建設高質量農村公路支招:將村、組道路建設項目以整縣、整鄉的方式打捆,委托有資質的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同時,由政府財政出資,購買社會監理服務,交由交通部門集中管理和使用。
養路
責任不明、資金無保障?建議重算養護賬
“路”好不好走,既取決于“建”路質量,也看“養”路水平。但農村公路的養護同樣面臨責任不明、資金無保障問題。
民建四川省委在提案中直言:除部分縣道由縣級公路養護管理機構進行專養外,其余縣、鄉、村和通組道路均屬群養,日常養護沒有效開展。
省政協委員、民建資陽市委主委宋良華舉例,資陽市僅51%縣道為專養,其余農村道路均為群養。“國務院規定農村公路養護工程的資金不得低于村道1000元,但實際各地標準低且未落實到位。”
對此,省政協委員、雅安市政協主席楊承一建議,按現有機動車擁有量重新測算養護費,加大燃油稅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公路養護資金支持。
盼路
通村不通組不通戶?建議實行“量體裁衣”式補助
“280多個村,平均每個村有10多公里沒通水泥路。”省人大代表、合江縣臨港工業園區工會聯合會工作人員李武瓊在1年間走訪了10余個村,梳理了280多個村的道路數據,她發現目前合江縣27個鄉鎮、280個村的主線公路完成硬化,但僅解決通行政村道路,只能輻射村委會附近,住得遠的村民便“夠不著”。此外,斷頭路和瓶頸路多,循環路少。
楊承一解釋,過去對農村公路的界定,是通到村委會的公路,“這也意味著大量通組公路未納入規劃。”
對財政條件一般的縣市區來說,自籌資金修路也不現實。李武瓊做過測算:合江縣新建4.5米寬農村水泥路的造價為平均80萬元/公里,交通部門農村公路補助標準30萬元/公里。“意味著每公里地方要自籌50萬元。”
如何早日實現組組通、戶戶通?省政協委員、四川天樂健康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永福建議提高農村公路建設補助標準。楊承一則提議,根據不同地形“量體裁衣”適用補助政策,“四川地形、地質差異明顯,地質病害多樣化,建設成本相差大,從每公里80萬到每公里2000多萬元不等。”李武瓊補充說,不同地區也可以適用不同的補助政策,比如對交通落后的邊遠山區加大補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