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創 2016年06月21日
近年來,九龍縣烏拉溪鄉緊緊圍繞“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按照“產村相融、產村一體”的工作思路,堅持“依托產業建新村,新村建在產業上”的建設途徑,堅持把“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作為產村統籌的核心目標,始終做到產業新村齊頭并進,相融互動。
■雷云 余剛
依托土地流轉 引導集中居住
該鄉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祥瑞合作社通過對偏橋村大火山組300畝土地集中流轉,以“政府引導為輔、農戶自愿參與為主”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采取統規統建的方式建設產業移民新村,對大火山 21戶90人集中安置。高標準完成水、電、路、通訊、綠道文化墻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村民生活質量。
整合項目資金 完善基礎設施
堅持發揮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作用,為了將產村相融新村建設工作落到實處。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群眾,讓群眾擁有獲得感、滿足感。避免搞形象工程,鄉村干部多次反復征求群眾意愿,以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縣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積極爭取到上級對口部門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整合利用相關項目資金,采取“一事一議”充分發揮資金效益和群眾主體作用,整合整村推進項目資金、“彝家新寨”公建房建資金、異地搬遷等資金300萬元,群眾自籌200萬元,投入房屋、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資金安全高效。
產業帶動新村 新村助推產業
烏拉溪鄉屬于傳統的農業鄉,和全縣大多數農業鄉鎮一樣:受傳統農業思維影響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弱,土地分散經營生產率低。如何依托土地優勢,跳出傳統農業圈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加群眾收入。近年來,該鄉立足實際,堅持以盤活土地資源、加快結構調整為主線,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科學規劃產業發展,創新土地流轉方式,科技創新模式,用活資金政策。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大力推行土地流轉形式,努力提高土地流轉的規模、質量和效益,以祥瑞合作社為龍頭,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戶在自愿的基礎上,成立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組織流轉土地300余畝(荒山荒坡3000余畝),流轉出土地的農民不僅獲得流轉收益(每畝600元),有的還被返聘到合作社務工,從一家一戶分散作業的生產形式被統分結合的專業合作社生產方式代替,大量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有的則外出務工、經商拓展了收入來源,農民還可以自愿入股從合作社獲得收益。產業發展增強農村建設的可持續性,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脫貧奔康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一棟棟藍瓦白墻、錯落有致的聯排別墅星羅棋布,縱橫交錯、干凈整潔的水泥壩子、潔白的羅馬柱門庭,每戶10多平方米的菜地和綠化地、桂花和黃果蘭花香沁人心脾,完善配套的現代公共服務設施、核桃、小雜水果等特色農牧產業發展,村民在希望的田野上脫貧奔康,一個產村相融的精致幸福美麗新村已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