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闖
有人說,在高海拔的地區,只要坐得住就是勝利。
可如今,在石渠這片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草原上,干部群眾卻在用實際行動表明:只有立足生態平衡,真抓實干,想辦法,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坐得住”。
石渠,作為生命禁區,它的現實是高寒缺氧,是地廣人??;作為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現實是生態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作為四川省牧業大縣,蓄牧業是這里的傳統,游牧文明是這里的歷史,這注定了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是在生態與畜牧業之間尋找一種新的平衡,是在高寒缺氧和人的生存之間,尋找一種方式,讓人們以此為家園,世代繁衍生息。
作為一種探索,合作社正在成為實現這種平衡的一個支點。面對地廣人稀的現實,合作社既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實現畜牧業的規?;?、標準化經營,并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最終實現畜牧業的提檔升級,改變傳統畜牧業分散放牧,無序放牧的現實。在這一過程中,無序放牧等人為因素對草場蓄養、培植及良性循環發育造成的壓力和破壞將逐步減輕,并最終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人、畜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
同時,在集中的基礎上,隨著合作社競爭力的增加,根據合作社成員的意愿,結合畜牧業發展多種經營,實現就業和增收方式的多元化,改變傳統畜牧業收入單一的狀況。石渠縣達龍合作社農牧結合、牧旅結合的項目取得實效,就是最好的證明。
目前,以合作社的方式尋求傳統畜牧業的提檔升級,牧民以牛羊或者草場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牧民依然擁有自己的牧場和牲畜。將來,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傳統畜牧業下的牧民將不再局限并束縛于傳統的游牧生活。由于從傳統的畜牧業中解放出來,學習新的生存技能、培養新的生活興趣成為可能,他們可以在放牧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生存特長,以更加豐富的生活方式規劃自己的人生。
在這樣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之中,政府需要更加深入地關切牧民的愿望,并做好細致的草原社區規劃和引導工作。草原的明天是值得期待的,但再美好的愿景,也要建立在生態發展,和人們持續不斷真抓實干的基礎之上,這是發展的核心,也是關乎我們是否真的能做到“坐得住”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