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葉強平)草由稀少變茂密了,山更綠了,一片片沙地“長”成綠洲了。近年來,理塘縣在生態保護建設中,把一個個“軟指標”變成硬任務,切實加大力度,使生態環境得到不斷改善。
理塘縣由于地處高海拔地區,受惡劣天氣、人為因素和過量放牧等的影響,現沙化面積已達42.9萬公頃。沙化現象日趨嚴重,如不及時治理,沙化將逐步擴大,造成惡性循環,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十年前,禾尼鄉禾然色巴村牧民昂旺洛絨望著逐步退化的草場憂心忡忡,但通過縣上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后,他不再擔心草原退化了。作為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項目試點縣之一的理塘縣,在總體發展戰略中,把生態立縣擺在了第一位,下大力氣進行草原保護、荒漠化治理、退牧還草、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以此來提高全縣草場質量,增強土壤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促使草場生態環境走向良性循環。到2010年,該縣先后承擔了八期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項目,600余萬畝退牧還草效益已開始凸顯。項目涉及到24鄉(鎮)、205個行政村, 17萬頭牲畜。
2007年,理塘縣被確定為“川西北防沙治沙試點示范項目建設的試點縣”之一,項目總投資為1500萬元,分三年完成治理沙化土地24000畝。該縣結合自身實際,確定了“先難后易”的治理方案,在奔戈鄉、高成鎮兩個沙化極為嚴重的區域進行治理。通過土地沙化治理,實施封沙育林育草,人工改良草場,使1603.74公頃草地植被得到恢復,從而有效地遏制了生態退化和水土流失,草地植被得到有效保護,產草量逐年提高,已建設區草地植被蓋度平均提高30個百分點,畝產草量提高100公斤,為改善理塘縣的大氣候和當地的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2010年,理塘縣投資250萬元,對藏壩鄉信乃等7個村4000畝有明顯沙化趨勢的草地進行治理,林業技術人員對治理過的草地進行監測,表明植被恢復良好。
2011年12月2日,中木拉鄉麻依村牧民夏多澤仁領取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資金500元,他高興地說:“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草場,建好圍欄,減少草場的載畜量”。
為落實好補獎政策,理塘縣強力推行禁牧封育、實現草畜平衡,對農牧區植被蓋度50%以下,鮮草產量200公斤以下,具有特殊生態和科研價值的草地劃為禁牧區,以村組為基本單元實施禁牧管護。去年,理塘實施草原禁牧428萬畝,實施牧草良種補貼23.4萬畝,生產資料綜合補貼11107戶。
森林資源不斷擴大,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目前,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787326.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4.4%。林業產業初具規模,林業已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農牧民通過參與工程造林、森林管護增加了現金收入,每年造林季節可以解決170人的就業,獲取現金總收入818.61萬元。通過多年努力,該縣海子山成為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總面積為459161公頃,集野生動物植物保護、濕地和高原湖泊景觀為一體。建立了24個飲用水源保護區,確保廣大干部群眾能飲上干凈水、放心水。
去年,該縣完成了《理塘縣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規劃》評審,加強對24個鄉鎮水源點的監測;實施人工造林4000畝、封山育林3000畝、森林撫育2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4.1萬畝、義務植樹15萬株;投資400萬元改擴建濯桑、木拉高寒特色苗圃;兌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608.9萬元;發放退耕還林補助890.6萬元。累計投資3061萬元完成高城鎮德格溝植被恢復和君壩鄉倫多村泥石流治理等5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開工建設高城鎮更登亞批牧民新村水土流失治理、君壩鄉政府駐地山體滑坡治理等4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
理塘縣長格勒多吉說:“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住子孫后代的飯碗。”今年,該縣將實施人工造林500畝、封山育林5000畝、森林撫育15000畝;繼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做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實施川西藏區沙化土地治理和濕地保護、君壩鄉政府駐地山體滑坡治理、高城鎮新區覺如溝泥石流治理等工程建設。投資4559萬元實施高城鎮更登亞批牧民新村排水渠建設、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喇嘛溝飲用水源地保護等項目建設。加強環境監測工作,嚴把環保準入,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投資2176萬元在禾尼鄉建設牧區灌溉飼草料基地;投資844萬元在高城鎮多德通實施草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