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周華 陳斌 宋志勇 文/圖
人間四月芳菲盡,高原桃花始盛開。一場春雪給康定縣甲根壩鄉村民帶來了喜悅。一路上,記者看到田間已翻耕的土地正待播種。“雪下得好啊,對播種大有好處,今年肯定會有個好收成。”甲根壩鄉副鄉長拉布格西一見到記者,便心直口快地說道。
據了解,該鄉結合當前實際,立足“早”字搶季節,做到早部署、早計劃、早落實,確保春耕生產有序推進。一方面積極組織鄉、村干部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了解牲畜安全、土地翻耕、種子儲備等情況,核實統計缺糧少種的農戶,積極與涉農部門銜接聯系,做好農藥、種子、化肥供應;另一方面加強對春耕生產工作的分片分村指導,各包村干部通過召開群眾大會、個別走訪、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大力宣傳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惠民政策。結合新一輪退耕還林量地定點工作,該鄉與農業部門銜接后,以推廣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和強化培訓為重點,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技服務行動,切實幫助農牧民群眾解決春耕備耕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自調整產業以來,甲根壩鄉村民在試種優質黑青稞中,闖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
甲根壩鄉共有10個村,去年,該鄉開展“公司+農戶”產業調整后,僅黑青稞試種一項當年收成就高達3.5萬公斤,收入達19萬元。拉布格西說,去年僅日歐村、昌木村和阿加下村作為試點村試種青稞增收,今年將在其余七個村全面推廣。回想產業結構調整之前,甲根壩鄉以種青稞為主,雖說老百姓不餓肚子,但結構卻很單一,村民的人均純收入頂多只有五六百元。現在不同了,村民們從等待觀望到積極要求種植黑青稞。“種植黑青稞有兩個好處,一是產量高,比老青稞品種的畝產要高出50至100公斤;二是病蟲害少,種植黑青稞,農戶可向木雅生態有限公司先借50公斤種子,收成后再將借支部分還上,自留部分可銷售,也可自己食用。這樣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改善村民生活。”拉布格西信心滿滿地說。
春耕前,康定縣就成立了春耕備耕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并分成6個春耕生產指導組,30余名科技人員分赴全縣22個鄉鎮,采取分片、分村形式,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良種推廣和技術指導,力爭今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21萬畝、糧食總產突破2.15萬噸。同時,依托“院州校地”合作項目,借助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開展了優質水果基地栽植技術培訓和香菇、羊肚菌種植及田間管理技術培訓,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區域特色水果和食用菌種植,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在檢查督導中,該縣還深入折東地區對農資市場進行拉網式檢查,開展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和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專項整治行動,查處偽造、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違法行為10件次;同時成立物資采購組,抓好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組織供應,目前全縣已購進各類良種30噸、農藥1.5噸、化肥43萬噸、農膜38噸、中小農用機具1000臺件,確保春備耕有序進行。
產業結構調整,讓甲根壩村民嘗到了甜頭。
“去年,我家純收入就有16萬元,這都是我州實施全域旅游帶來的好處。”這是位于甲根壩鄉木雅村的民居接待點——“秋竹之家”老板秋竹說的一番話。她說:“當初開民居接待點時,由于缺乏經營經驗,生意很‘秋’。如今,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前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漸漸好了起來。現在我家的這個接待點,至少一次能接待90多名游客。”
正在耕地的呷巴鄉力邱村村民布初深有感觸地說:“現如今,產業結構調整讓村民的土地也變得值錢起來,前來租地的人越來越多了,租金也在不斷上升。我家的8畝地已準備出租,年租金達到了450元/畝。”
當記者離開甲根壩鄉時,“噠噠噠……”農機具耕作的歡快聲音再次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