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省優秀共產黨員譚曉琴
■州委組織部 本網記者 陳楊
譚曉琴,1983年4月出生在爐霍縣斯木鄉若海村一個普通農民家里,從小懂事勤奮、聰明好學的她是村里唯一的大學生,2004年6月,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譚曉琴放棄在內地發展的機遇,毅然選擇回到家鄉,2005年,分配到斯木鄉中心衛生院工作。由于業務能力強、工作實績突出,2009年被組織任命為院長。在最基層的崗位上,譚曉琴充分利用自身所學,通過實踐中不斷的磨礪和提升,使醫務技能日臻精湛。從最初老百姓眼中“不放心的小門巴”到“最放心的好門巴”,譚曉琴診斷了許多疑難雜癥、治好了許多求醫群眾。然而,就是這樣受群眾愛戴的好門巴,上帝卻殘忍的關上了她的生命之門,她遭遇了人生的巨大考驗——肺癌。
醫者無畏,她說“與天斗其樂無窮”
2010年9月,譚曉琴不幸被查出罹患“右支氣管大細胞癌”。查出肺癌后,她主動辭去了院長職務,為了能夠讓譚曉琴安心在家養病,組織、同事和家人曾反復勸她回家休息、安心治療,衛生局批準她請假安心治病休養,但她沒有離開她所熱愛的職業,在接受系統治療病情稍微穩定后,又主動請求回衛生院工作。同事和群眾在看到譚曉琴的時候,總是會問“譚醫生,你的病有沒有好點,怎么不在家里好好休息!又來上班了!”,大家略帶責備的關心讓譚曉琴的心中生出“老天爺!看看你能不能把我從熱愛的崗位上,從關心我的同事、群眾當中帶走,只要我一天還在這個崗位上,我就要和你一直斗爭到底!”
醫者仁心,她把愛毫無保留的奉獻給了病人
受歷史陋習和民族風俗的影響,當地藏族群眾還不是很接受住院分娩政策,不管衛生部門如何做工作,始終是“寧愿生在牛圈里,不愿生在醫院里”。一天,醫院接到急救電話:一名婦女難產,生命垂危,一定要請譚曉琴醫生來。她二話不說,拖著病痛的身體,趕到了病人家里。這時,她的身體已經快要承受不住,而產婦也幾近昏迷。她立即打起十二分精神,和同事進行接生,由于長時間重度缺氧,好不容易出生的胎兒全身發紫,沒有心跳和呼吸,產婦家人抱起孩子用手掌拍打屁股,胎兒卻毫無反應。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孩子已經死亡,準備放棄救治的時候,譚曉琴在哭聲、喊聲中搶過孩子,嘴對嘴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經過緊張的搶救,奇跡發生了,胎兒清脆的啼哭聲響徹藏家小院,產婦一家人從驚詫中反應過來,拉著譚曉琴的手,不住的說著“卡卓”……
醫者無我,她說救死扶傷是我的使命
高原的春天來得特別遲。這個時候,譚曉琴的病情總是反反復復,折磨得她寢食難安??芍灰约旱牟∏樯晕⒌暮棉D一點點,譚曉琴就會義無反顧的拖著還很虛弱的身子再度去到宜木鄉章達村,因為,這里有一個19歲小伙子的病情讓她放心不下。這是一名因駕駛拖拉機發生事故而傷了脊柱,導致高位截癱,長期臥床在家的少年,由于護理條件不好,身上長褥瘡、流膿水,痛苦不堪。家屬到處找醫生,因為治療褥瘡又臟又臭,而且沒什么報酬,醫生都不愿去。譚曉琴主動上門定期給病人清理瘡口、換藥,盡管戴著口罩,但濃烈的惡臭依然熏得她每次處理完都會到廁所嘔吐。
醫者博愛,她把集體力量凝聚成關懷
譚曉琴工作的地方農牧民群眾不很富裕,還常有個別家庭困難的農牧民來衛生院看病沒帶夠藥費,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的工作人員,譚曉琴深知當地農牧民的艱辛。她寧掏自己腰包、不少公家一分錢,經常為付不起醫藥費的貧困群眾墊資付費。譚曉琴發動全院醫生集資捐款1000元作為“愛心基金”,幫助前來就診的貧困群眾支付醫療費用。當她查出罹患大病仍堅持在崗位工作的事跡在四川衛視、康巴衛視、《四川日報》等媒體播出后,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不少愛心人士主動捐款為譚曉琴治病,她總是一如既往的謝絕,實在沒辦法拒絕的,她將這筆愛心捐款存在一張卡里分文未動,她說:“我有工資,有醫保,有比我更困難的人需要這筆錢。”
醫者安康,她的樸素情懷感動鄉里
無論是白天還是夜里,無論是上班時間還是周末、節假日,無論是烈日夏天還是寒冷冬季,只要譚曉琴不去成都軍區總醫院復查或化療,衛生院的門診室里總能見到她的身影。曾經縣領導體諒于譚曉琴每天要徒步走上幾公里去上班的勞苦,準備在譚曉琴所在的村專門修建一所村衛生所,方便譚曉琴上下班,但是譚曉琴拒絕了領導的提議,她說“徒步上下班是我自己所堅持的,不能因為我的病就讓領導為我搞特權,而且這樣能夠鍛煉我的體質,提高我的身體素質,最終戰勝病魔!只是每天我60多歲的父親都要堅持陪我徒步上下班,讓我很是心痛!”去年5月,勞動節有3天假期,譚曉琴找到院長,要求值班,她說:“我把假存起來下次到成都復查時用。”這時候,她仍以一個普通的職工看待自己,不要求特殊對待,她忘記了自己還是一個最需要關心照顧的重病人。當大家得知年僅27歲的譚曉琴確診罹患肺癌,善良的當地村民自發轉塔十萬圈為她祈福平安。
幾年時間里,譚曉琴先后在省醫院、華西等多家醫院接受伽瑪刀手術治療及化療,近兩年,由于病情發展及長期服藥,出現右下肺不張、免疫力下降等情況,每季度到省級醫院接受一次復查,帶藥回家治療,然后又一如既往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譚曉琴是藏族人民的好女兒,鮮水河畔的“好門巴”,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這片養育她的土地,獻給了她熱愛的純樸的父老鄉親,獻給了她鐘愛的醫療事業。在與病魔抗爭的日子里,她用自身蠟炬成灰的奉獻,燃燒著熾烈的青春,譜寫了一首人間大愛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