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在康巴大地上
一曲感恩奮進之歌
青海玉樹被譽為“三江之源”。
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這里發軔迤邐而去,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中原大地自古與雪域高原血脈相連,心手相牽。如今,在青海玉樹,人們再續這份“血緣”之情。
7月25日,第八屆康巴文化藝術節在玉樹藏族自治州開幕。數名參加開幕式的藏族老鄉高舉鮮艷的五星紅旗策馬狂奔,風馳電掣,跨越扎西科賽馬場,一瞬間,歡呼聲震耳欲聾,開幕式進入高潮。
對玉樹人民而言,鮮艷的五星紅旗代表著恩情。
2014年是玉樹州遭遇地震災害之后重建一周年,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30周年。去年,玉樹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全面結束,在中央財政大力支持和全國各省市的支援下,玉樹州先后完成了1248項重建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47.54億元。
第八屆康巴文化藝術節舉辦當天,呈現在各大媒體和來賓面前的玉樹煥然一新:市區道路寬闊整潔,車輛在紅綠燈的指示下井然有序;佇立在藍天下的格薩爾銅像高大威武,新建的格薩爾廣場地勢開闊,人來人往;毗鄰廣場的博物館設計新穎,氣勢恢宏,處處透著歷史的厚重與現代風格交織的氣質……
開幕式上,巨大的led顯示屏不斷打出“黨的恩情深似海,玉樹兒女永不忘”、“自強、包容、創新、和美”、“保護三江源,建設新玉樹”、“奮力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區”、 “努力實現唱響中國,走向世界的康巴文化夢”、“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等字樣。
在開幕式上,肥壯的牛羊、奔騰的駿馬折射著生態和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孜踢踏、昌都熱巴、真達鍋莊的表演又寓意著文化遺產的豐厚。
整個開幕式就是一則宣言:對覆蓋三州一地的康巴藏區而言,保護生態,守住青山綠水,傳承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文化就是擔當自己的責任,就是為國家民族做貢獻。
在本屆康巴藝術節的新聞發布會上,玉樹州新聞發言人發出倡議:作為藏區城鎮建設新成效的典范和窗口,玉樹渴望通過此次康巴藝術節尋找新的發展平臺,在新的起點,攜手康巴藏區其它市州自力更生,再一次涅槃,在新的高度,再度起飛。
去年,玉樹地區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7億元,同比增長11%;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83元,增長10%;全年農牧民人均收入4551元,增長30%。
經歷大災、沐浴大愛的玉樹人明白:等、靠、要早已屬于過去,立足生態現實,推動經濟發展才是發展之道,才無愧江河源頭的稱號。
一曲生態文明發展之歌
江河源頭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康巴高原上的眾多支流能否為長江、黃河保一份清澈的血脈?青山在問,綠水在問。
7月26日,第八屆康巴文化藝術節開幕第二天,玉樹州太陽湖賓館二樓會議室異常安靜,走進這里的腳步沉穩而干練。兩天內,這間會議室將上演“三州一地”文化旅游發展論壇、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會等重頭戲。
三州一地將在這里共商生態建設、合作發展的大計。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而玉樹、甘孜、迪慶、昌都四地不僅是我國主要大江大河長江黃河的發源地,又是我國濕地保護的重點區域,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考古學證明康巴藏區也是人類最早活動的區域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大地上的遺產和資源是如此豐厚,該怎樣呵護?怎樣將之發揚光大?一度在GDP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三州一地如何對待自己的新角色?如何承擔自己的新使命?
在文化旅游發展論壇上,三州一地藏區的代表們介紹了各自地區的發展戰略:甘孜州提出“全域旅游”的發展思路;迪慶州提出“綠色家園、精神家園、小康家園、幸福家園”的發展舉措;玉樹州做出“以保護生態為前提,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的發展選擇;昌都提出“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保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的理念及策略,這些發展戰略都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做文章,想辦法。
在論壇之外,三州一地正齊心協力把思想化為行動。
今年,玉樹州召開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暨二期工程建設推進會,著力組織實施天然林保護、黑土灘治理、草原滅鼠、草地生態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土保持等24項工程。
今年,甘孜州正在培育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生態示范園區,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淘汰落后產能,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發展低碳經濟和環保產業,力爭到2015年,生態產業增加值占到GDP的70%。
今年,迪慶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13.4%,森林覆蓋率達73.9%,有效的保護了兩江上游水資源及生態環境,為建立良好生態體系奠定了基礎。
今年,昌都地區正著手進行“2014至2020年生態經濟項目可行性研究”,為生態經濟的發展探路。
春風又綠三江水,往日依靠森林江河推動的“木頭財政”早已不見蹤影,往日無人問津的荒寒之地,如今是寶地,是福地。康巴高原上流動的是一江永不枯竭的“春水”。
在文化旅游發展論壇上,四地代表既談問題也交流經驗,大家一致認為,在生態立國的發展戰略之下,玉樹、甘孜、迪慶、昌都應該改變觀念,打破區域限制,擴大合作范圍,進一步深化文化產業合作、經貿合作,共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建設,把整個康巴地區打造成獨具魅力的區域性無障礙旅游網絡。
落實到具體的問題上,四地坦露各自的“心事”。
“非遺項目在傳承傳統的同時如何走向市場?”甘孜州代表提問:“‘三江源’生態文化旅游區與‘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應逐步著手完成深度融合。”玉樹州代表發出倡議:“文化旅游機構的設置、生態保護相關體制的運行是否應該再靈活一些?”昌都和迪慶州的代表關切詢問。
7月27日,三州一地種種交流開始化作一份份協議,在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會上,甘孜州與玉樹州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昌都、迪慶相互表達了合作的意向,來自全國大中城市的部分企業也分別與四地商務部門的代表接觸,尋找投資藏區的商機。
此次招商引資推介會共推出200多項投資項目,大部分投資項目都是綠色生態類、旅游開發類項目,相比往屆藝術節,礦產水電類投資項目大幅縮減。在推介會上,來自上海一家公司的代表不得不悻悻離去,該公司希望能在甘孜州開發水電項目,但甘孜州提供的投資項目里沒有這一項。
在最終的簽約儀式上,握手,微笑成為了本屆藝術節的推動生態發展的一個注腳,它預示著未來的康巴高原必定是一片生態保護的大屏障。
一曲動人的夢想之歌
高原上的一滴水隨長江、黃河奔向大海,于是,它有了海的寬闊。沿著海的寬闊,人們又走向高原,走向天空,走向蔚藍色的夢。
在本屆藝術節上,記者與這些尋夢的人相遇。
海媚原名奧黛莉,來自美國,現在青海西寧市教授外語,她聞訊從西寧趕到玉樹參加藝術節。奧黛莉身著藏裝,說一口流利的漢語。
她告訴記者,這里的學生很好學,自己很享受藏區的生活,與國外快節奏的生活相比,現在,自己擁有很多閑暇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奧黛莉說,自己愿意一直留在藏區教書育人。此前,奧黛莉曾在歐洲、俄羅斯、韓國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生活工作過。
在金嗓子、銀嗓子山歌比賽現場,中國唱片總公司音樂制作人、作曲家黃蕓告訴記者,現在全世界是一個趨同的世界,但每次走進康巴藏區,他都感到自己仍然有幸生活在一個有“區別”的時代。
“傳統的語言有人說,傳統的衣服有人穿,傳統的民歌有人唱。”黃蕓眼中的康巴獨特、唯一,他希望這種獨特性得到延續和保持。黃蕓告訴記者這是自己第八次參加康巴藝術節,每次走進康巴藏區,他都懷著一個美好的愿望:發現音樂人才,把優秀的康巴山歌做成專輯,在全世界推廣。
在格薩爾廣場,百名學生齊唱《世界公桑》,格薩爾說唱后繼有人;在山歌展演現場,十一二歲的小選手頻頻登場亮相,傳統山歌新秀迭出;在康巴漢子、康巴之花的評選活動中,兩位年僅19歲的年輕人脫穎而出,大受歡迎。
近年,三州一地均把“非遺項目”進校園活動常態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越來越年輕。與此同時,三州一地陸續啟動文化遺產搶救性記錄工作,記者獲悉,三年來,僅甘孜州就記錄下藏族民歌1000多首,舞蹈600多種。
康巴藏區正在成為一個孕育、承載夢想的地方,而年輕一代也開始憧憬未來。在康巴漢子和康巴之花評選現場,記者采訪了幾位年輕人。
和銀華,22歲,身高1.93米,來自迪慶州巴迪鄉,在云南玉溪體校就讀籃球專業,他夢想著將來能在老家偏遠的村子里建一個籃球場,教村里的孩子們打籃球。
平措達吉,19歲,來自昌都,在湖南一所大專學校就讀計算機專業,他夢想著永遠保持開放、虛心的人生狀態,海納百川。
德青翁姆,19歲,來自甘孜,就讀四川民族學院藏數學專業,她夢想著成為一個好老師,為家鄉培養更多的人才,如果有時間的話,她還夢想著環游全世界。
7月28日,在藝術節閉幕式上,萬人匯聚成一個巨大的圓,圓的歌舞旋轉成一曲家園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