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磊
對市場機遇的敏感、“能人”的帶動、政策的及時跟進,以及產業規模的適時培育,都可以作為產業脫貧的普遍經驗予以推廣。
“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安徽考察時強調,產業要適應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創新完善。這一要求為進入決勝階段的扶貧攻堅工作指明了方向。
做好產業扶貧工作,關鍵在于各地找準自身定位,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創新完善。以往,在基層采訪扶貧工作中,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資本下不來”“農民不動彈”,以及“沒規模、沒市場”,等等。矛盾與問題雖然五花八門,但背后的成因卻有著相似性,那就是對自身定位的不清晰。看到周邊縣鄉靠某個項目脫貧致富了,便不考慮自身特點,一擁而上,結果造成極大的浪費。
民間有句大白話:“一團亂麻,找出線頭”。對于產業扶貧而言,這個線頭就是基于精準定位的產業與項目。以項目帶動,形成品牌與規模,激發農民的致富內生動力,才能對資本、人才產生吸引力,形成“窮人看能人、能人盯項目、項目貼市場、市場引資本”的良性循環。
產業扶貧,關鍵在精準定位,難度也在精準定位。如何“嗅出”根植于這片土地上的特色與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這就需要深入本地農村實際,進行深度市場調研,否則只會形成盲目跟風之勢,與扶貧初衷相背離,最終“一哄而上、一拍而散”。動不動就喊出“百萬畝、十萬頭”口號的豐滿理想,往往會遭遇現實的骨感。而一旦實現了產業的精準定位,就要在基礎設施上舍得投入,在技能培養上深耕細作,在資本引導、龍頭企業培養、知識人才下鄉等方面,加大機制創新力度,整合資源,科學規劃,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具備競爭力的市場品牌,讓貧困者不僅僅實現脫貧,更能夠致富。
“主大計者,必執簡以御繁”。實現精準產業定位,以精度來推動力度,是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中的關鍵抓手,需要的不僅僅是智慧,更是真心、細心、耐心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