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
■四川日報評論員
推進綠色發展,不僅是發展理念的重塑,也是發展方式的重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省在推進綠色發展過程中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央的總體部署下,按照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的要求,找準路徑方向,找到方式方法,深入推動“六個轉變”,走出一條符合我省實際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努力讓綠色發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省委書記王東明在全會上深刻闡釋了“六個轉變”的具體內涵。這“六個轉變”,既涵蓋思想觀念,又包括具體實踐;既指向生產方式,又關注生活方式;既注重建設與發展,又強調制度與管理,務虛與務實結合,宏觀與微觀交融,是新時期我省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思想引領、整體設計與行動指南。各地各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六個轉變”的重要性、針對性和指導性,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抓好落實。
推動發展觀念向生態優先轉變,切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好、保護好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是中央和全國人民賦予四川的歷史重任。必須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要求,樹牢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全方位立體推進綠化全川行動,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全面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推動產品供給向優質環保轉變,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綠色發展的本質是尊重自然法則和經濟規律,創造更多生態環保、安全高效的產品,這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度一致。必須在產業發展、產品供給端更加突出綠色主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出優質綠色產品,從而培育壯大綠色發展新引擎,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綠色消費、生態安全需求。
推動生產方式向節約高效轉變,切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是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重要途徑,也是綠色發展的應有之義。當務之急是要在全省范圍大力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
推動城鄉建設向和諧相融轉變,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家園。綠色發展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相融共生。必須高度重視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籌保護和擴大綠色空間,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讓城鄉群眾生活在更加舒適優美的環境之中。
推動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形成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社會風尚。綠色發展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必須大力培育和弘揚綠色低碳文化,把綠色低碳理念滲透進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共同行動。
推動治理方式向依法治理轉變,不斷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推進綠色發展既涉及觀念理念轉變,又涉及政策體制突破。必須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健全制度機制,層層壓緊壓實責任,加強目標考核,嚴格執法監管,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和實踐在我省落地生根。
發展的希望在綠色。“六個轉變”是我省推進綠色發展的系統謀劃,環環相扣、相互關聯。只要全省上下在綠色發展實踐中準確把握、深入推動“六個轉變”,就一定能給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一定能為綠色四川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