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譚曉琴

譚曉琴在北京領獎。
■見習記者 劉小兵 文/圖
可以留在繁華的都市,你可愿回到艱苦的牧區?已經患上要命的疾病,你還能不能繼續熱情地工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爐霍縣一名藏族醫生的思想和行動上得到了肯定。她就是2015年“四川青年五四獎章”、2016年“全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擁有臨床醫學本科學歷卻甘當一名牧區鄉鎮醫生,被老鄉稱作“最放心的好門巴(醫生)”的斯木鄉中心衛生院前任院長譚曉琴。
救人為樂舍身忘己
“幫父老鄉親脫離疾病纏繞、病痛折磨就是我最快樂的事。”譚曉琴經常這樣告訴親人和朋友;也正是這樣的“愛好”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譚曉琴 ,1983年4月出生在爐霍縣斯木鄉若海村一個普通藏族家庭,1999年考入州衛校,2004年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成都軍醫學院畢業。在21歲這個斗志昂揚的年齡,大可以憑借“稀缺醫科人才”的身份留在大城市享受優越的生活環境和寬廣的發展平臺,然而她卻選擇了追隨父親的足跡——回到家鄉行醫救人。2004年7月,譚曉琴臨聘于爐霍縣宜木衛生院,并于2005年11月進入斯木鄉中心衛生院。
盡管擁有高學歷和本地人兩張“底牌”,譚曉琴最初開展工作也并不順利。受生活環境和歷史文化的影響,斯木鄉的群眾對醫療衛生并不重視,更不了解。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接診時戴口罩本是最基本的衛生措施,卻經常被認為是對他們的不尊重”,每次遇到這種情況譚曉琴都需要解釋很久。讓譚曉琴印象更深的就是寒冷和缺氧已經為高原上的分娩增加了很多風險,可是不管衛生部門如何做工作,當地群眾始終堅持“寧愿生在牛圈里,不愿生在醫院里”。
為了改變鄉親們對現代醫療技術和自己的看法,譚曉琴對所有病人都熱情友好,無論大病小病都竭盡所能去救治,一有機會就給大家普及醫療知識,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有需要,她都及時出診。
2008年,譚曉琴作為“全衛生院學歷最高、技術最過硬、口碑最好的醫生。”被任命為院長。此后,她工作更加忙碌了。
2009年6月,獨馬村一個產婦在牛棚里難產。譚曉琴聞訊,背起醫療箱搭乘摩托車趕去。當她趕到時,產婦已經虛脫,幾近昏迷。譚曉琴立即展開接生,胎兒好不容易出世卻沒有心跳和呼吸,就在大家都準備放棄的時候,譚曉琴卻忙著為孩子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終于一聲清脆的啼哭把已在念經禱告的產婦一家人從悲痛中拉了回來。
仁達鄉一名中年村民,被查出胃癌晚期,情緒十分悲觀。譚曉琴前去探望,路上她從摩托車摔了下來,身上多處破皮流血,卻依然忍痛前行。之后的一個多月里,她天天提心吊膽前去為他輸液,陪他聊天,還把自己做的包子裹在油紙袋里帶給他吃。在別人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一路陪伴,每一個白天的照料和夜里的牽掛,把素不相識鑄成了生死不棄。
從2005年起,已經有20多名醫生離開了斯木鄉中心衛生院,譚曉琴卻依然堅持做著全鄉2184名群眾和其他慕名而來的病人的健康“守護神”。
身患重癥自強不息
“生命短暫而又寶貴,但我卻要讓自己短暫的人生變得精彩!”這是譚曉琴的又一個信念。
2010年4月12日凌晨,譚曉琴下鄉接生,孩子順利出生她卻暈倒了。自此以后,她的身體大不如前,經常病痛不斷。但她一直沒有時間到上級醫院做全面的檢查。
不久后的一個傍晚,發著高燒的譚曉琴送走了最后一個病人,剛讓同事給自己輸上液,一個頭部受傷的年輕人又走進醫院,她立刻對其傷口進行處理。忙完后,她全身冒冷汗,四肢無力,之后臥床多日。從那以后,她的病情一直反反復復,2010年12月,譚曉琴被確診為“右肺大細胞肺癌”,這讓家人和鄉親們都悲痛萬分。曾受她救治過的登洛實在想不通“都說好人一生平安,為什么譚醫生救了這么多人還偏偏得了這種病?”
確診后,譚曉琴也一度陷入失落,但她很快又扭轉了頹勢,用她當時的話說就是“為什么別人能生病,我就不能生病呢?頹廢只有讓情況更糟”。”兩個療程之后,病情稍微好轉,因為牽掛工作,也為了省錢,她決定回家休養。她的病情始終牽動著鄉親們的心,400多人自發為她祈福,3天轉佛塔10萬圈。蝦拉沱村的袁伯鈞三次病危都被譚曉琴救了過來,得知她患病后,袁伯鈞每天到譚曉琴會出現的地方,就是為了多看一眼這個好人醫生。很多好心人還給她籌了錢,無法拒絕大家的心意,她只好把捐款存入一張銀行卡上,留給更需要它的病人用。
“不想放棄這個職業,是因為想幫助更多的患者。”2011年譚曉琴主動返崗并請辭了院長職務。父母放心不下只得輪流做她的“貼身保鏢”,只為了讓她按時喝中藥,一天就得沿著從家到衛生院的3公里小路走上3次。組織、同事也反復勸她安心治療,她卻默默堅守崗位,需要她的病人總能在衛生院見到她的身影;只要一個電話或口信,無論天氣如何、路途多遠,她都會立刻出診,哪怕自己作為肺癌患者一旦染上其他疾病就有生命危險。只要能堅持,她總是要求參與值班;看到病人情緒低落,她總是想著法安慰對方。這一切對于對她來說都是“超負荷”;出診、巡診時,她更是將病痛忘得一干二凈。12年來,平均每天經她診治的患者達15人次。
斯木鄉派出所的民警格西彭錯曾說,“我和譚醫生相處了整整5年,看著她整天忙碌,完全不像一個癌癥患者。” 而她自己卻說:“不讓他們操心或許是我今后最大的任務。”
無論是作為醫生還病人,譚曉琴都始終英勇地與病魔搏斗。她已患癌超過5年,可喜的是每當康巴高原的第一縷陽光撒向鮮水河畔的千家萬戶,早耕的村民們總是會看見讓大家安心又牽掛的好“門巴”行走在山間。
淡泊名利一心為民
對于榮譽,譚曉琴看得很淡。談到剛獲的“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她很嚴肅地說了四個字——意外、慚愧。雖然她是群眾眼中的“救世主”、同事眼中的“定心丸”,但她總說,“我沒有什么可炫耀的業績,頂多就是做了自己分內的事,而且做得還遠遠不夠。”和譚曉琴談論她的病情,完全沒有記者預想的那種壓抑。“如果沒有生病,我也許不會這么珍惜生命的時光,也很難切身體會我所面對的病人的遭遇。在各行各業工作做得比我好的人還有很多,也正是因為我從事的職業讓我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我也因此有機會獲得強大的動力,所以患癌癥不是一件壞事。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其他癌癥患者和他們的家屬,還有正在人生旅途中經歷各種困難的人,只要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困難都只是暫時的,奇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譚曉琴說這些話時的平靜,讓記者相信她已經在心理上戰勝了病魔。
譚曉琴最愧疚的是父母,但最在乎的還是醫療事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們院里所有的人都能不斷增強技能、提升內涵,耐得平淡,舍得付出,秉持‘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病人最重要’的原則,踏踏實實把工作做好。我也希望透過自己讓更多人了解高海拔地區一線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和態度,給予我們藏區醫療衛生事業更多支持,讓我們牧區的群眾早日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譚曉琴充滿正能量的事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反響,一位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告訴記者:“我們最近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譚曉琴放棄城市生活到艱苦的地方,克服重重困難,工作兢兢業業,一顆為民之心永遠在奮力跳動,是我們學黨章、學講話、做合格黨員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