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巴指導飼養員開展圈舍消毒。
■何才華文/圖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大山里,兩百多頭野性十足的藏香豬在覓食撒歡,天黑時隨著主人丹巴的口哨聲,嘴尖、毛長、跳得高、野性足的藏香豬快速集結到丹巴身旁回到“家里”。今年,只有28歲的藏族小伙丹巴結束在大都市的打工生涯,回到鄉城縣搞生態規模養殖,帶領鄉親致富奔小康。
八年前,剛滿20歲體弱瘦小的丹巴,不甘在貧窮的山溝里像父輩一樣過著無法改變貧窮面貌的苦日子,只身前往成都開始打工淘金,干過保潔員、洗碗工,當過酒店門童、做過飯店服務員,后與人合伙經營酒吧。今年1月,丹巴揣著積攢八年的資金,回到家鄉養藏豬,帶領鄉親發家致富。
“讓家鄉的特色藏豬肉走上大都市餐桌,鄉親們因發展藏豬養殖走上富裕路。”這是只有初中文化的丹巴多年前就有的想法。有了養殖技術,搞藏豬養殖才有底氣,打工期間他通過書本和網絡儲備了大量的生豬飼養、疫病防治等技術,年初注冊掛牌了“鄉城縣索郎藏香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271頭高純度藏豬放養大山后,丹巴仍集中精力通過書本和網絡學習養豬技術,或到縣農牧部門向技術員討教養殖藏豬要領。
丹巴的老家是一個只有13戶人的小村莊,為了帶領村民致富,他主動上門給村民從消毒、防疫、飼料搭配等方面為村民講解科學生態的藏豬養殖法,讓村民通過養殖藏香豬過上富足的生活。今年2月,除了投資80萬元建成兩處集中養殖藏豬基地外,還為13戶群眾無償提供種豬169頭,并提供養豬技術指導,待出欄時由公司統一收購銷售,同時補充與出欄數量相等的種豬由農戶循環養殖,使農戶養殖藏豬數量維持在10頭以上,條件允許的農戶還可以多養。
瘦肉率高、肌肉纖維細、野味濃,營養價值高的藏豬養殖不同于其他生豬養殖,需每天放養在野外,食用生態食物,藏豬晚間的棲息地也建在野外,為此,丹巴聘請了村里的7位村民為飼養員,租了19畝土地種植青稞、大麥、元根等作物作為藏豬飼料。
“今年家里飼養的13頭藏豬可全部出欄,保守估計收入可達到3萬元以上,在基地當飼養員和管理莊稼每月收入1500元,每天可以空出很多時間照顧家里,還學會了科學養藏豬。” 在基地當飼養員的娘所拉章認為,家里因此有了一份穩定收入,同時對丹巴為村民提供的致富平臺很是感激。
談及銷售問題時,丹巴說道:“在回老家搞生態養殖之前就開始做了這方面的準備,自己主要精力將放在藏豬養殖上,銷售將通過代理和網店渠道進行,正著手實施藏豬肉進入超市和私人定制辦法,讓更多的城里人吃上原生態藏香豬肉。”看來,丹巴對自己的規模生態養殖早已成竹在胸。
“目前所養的藏豬是從藏豬品種保護區購買,兩處基地的藏豬今年不準備出欄,用作繁育擴大規模,力爭用三年時間達到年出欄生豬1000頭,五年時間實現年盈利500萬元以上,同時建成藏區最大藏豬養殖基地,自己的養殖技術得到大范圍傳播,讓群眾通過藏豬養殖收入得到穩步增長。”談及自己的目標和規劃,丹巴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