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色達縣楊各鄉下甲斗村第一書記張宜
■記者 周華 陳斌
每當聽到一口濃濃的重慶口音、一陣陣爽朗的笑聲傳來,楊各鄉下甲斗村的老百姓就會感嘆:“張書記,您又來了……。”張書記名叫張宜,重慶人,今年41歲,是四川省民族宗教委的一名普通干部。作為一名有著2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從2015年9月被派駐色達縣楊各鄉下甲斗村的那一天開始,他就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省里來的第一書記”。
去年9月,剛到下甲斗村時,當地村民的生活狀況讓張宜十分震驚。“許多村民家里一貧如洗,幾乎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村民們的生活十分困難。全村80戶人家中,就有20戶貧困戶,有貧困人口119人。”張宜回憶說。對此,張宜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沉下身子,與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找到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多做老百姓最需要的好事實事。
張宜是這么想的,更是這么做的。閑暇時間,張宜總會在村里轉悠,和村民們拉拉家常聊聊天,尋找幫助村民脫貧的突破口。遇到了因為家里有病人,因病致貧的;因為家里有殘疾人,沒有勞力致貧的;因為家里土地少,又沒有外出務工,經濟來源單一致貧的。所有這些,他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結合他們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救助。
因家庭困難,貧困戶澤絨娜的女兒卓瑪吉未讀完初中就輟學在家。得知這一情況,張宜立即組成由駐村干部和村骨干參加的“勸說工作組”,及時趕到她家并成功勸說卓瑪吉復學。
“卓瑪吉,一名色達縣楊各鄉下甲斗村的花季少女,請相信我們,你一定不會失學。”在下甲斗村微信公眾號上,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在張宜的倡議下,很快,一位遠在上海的愛心人士表示愿意資助卓瑪吉到大學畢業。“現在,成都有3名愛心人士也參與其中,與我們簽訂協議。按照協議,他們每人每年出資2000元,資助卓瑪吉上完大學。”張宜說。
“多虧了張書記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不然我女兒還輟學在家。”澤絨娜告訴記者,去年,村里還有3名高中生因家境困難,需要經濟幫助。張書記把他們的情況傳在網上,尋求社會力量支持,幫助解決學生們的實際困難。
通過這樣一件件好事、實事,張宜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也一步步走進群眾的心里。他說,只有堅持從小處做起,群眾才能從大處受益。
住在村里,吃在村里,張宜總想為下甲斗村的老百姓多做一點事。6月24日,在貧困戶卡波家,記者看到了一張《下甲斗村第一書記聯系卡》,上面寫有張宜的名字、工作單位、手機號碼,卡片上還貼心的寫了一句“有困難、請您告訴小張,小張盡全力幫您解決”。
卡波今年70歲,全家7口人。他的兒子患有眼疾,喪失了勞動能力,兒媳又離家出走,撫養4個孫子的重擔全落在了卡波和他老伴的肩上。由于缺勞力和技術,又因兒子患病,致使卡波家一直脫不了貧,生活十分困難。
“我們要為像卡波一樣的貧困戶謀出路,幫助他們發展致富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這是張宜到下甲斗村后第一件想做而且下決心要做成的事情。
自去年以來,張宜和村班子確定了“以基層建設為抓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推手,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社會扶貧為輔助”的工作思路,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動員、群眾參與”三位一體格局推進全村精準扶貧工作。
為了把精準扶貧工作做得更加扎實細致,張宜入戶進行調查,分析致貧原因,列出問題清單,編制了全村項目規劃。“雖然有了規劃,但在實踐過程中卻面臨著許多困難。”要改觀念,首先要改變村容村貌。他先從村里的環境綠化入手,制定了《下甲斗村衛生公約》。通過艱苦努力,爭取到色達翁達林場價值2.5萬余元的樹苗用于全村綠化。要讓規劃變為現實,就得有項目,他通過多方努力,爭取資金580萬元(實際已經到位180萬元),用于民族團結新村、垃圾池、防洪堤、村民浴室建設和入戶路硬化、通村便橋改建、水磨房改建、網圍欄更換等十項基礎設施項目。
在產業發展上,張宜更是絞盡腦汁,多方探尋。他結合當地實際,先后提出了養奶牛、種植藥材、成立運輸隊等思路,最終確定在全村集中利用部分土地試種中藥材。為確保種植成功,2015年12月,張宜專程把土壤帶到成都進行化驗,并到成都和阿壩幾家中藥材公司進行實地考察,解決了品種和銷路問題。今年4月完成羌活、大黃、金鐵鎖、一支篙的試種,目前長勢良好,有望全村推廣。
張宜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將全力做好全村奶牛養殖的調研和論證 ,準備建立奶牛養殖合作社,以養殖大戶帶動貧困群眾的方式,實現奶牛養殖的實質突破,幫助當地群眾實現長期穩步增收。同時,他還與樂山師范學院取得聯系,目前正在與該院進行對接和實地論證,擬在下甲斗村實施光電扶貧項目,建設一座24千伏的光伏電站。據測算,該項目建成后,村里每年會有35萬元收入,將為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實現貧困村“摘帽”將更有底氣。
由于扶貧任務繁重,張宜不能經常回成都,很多時候都無法盡到父親、丈夫和兒子的責任。“張書記舍小家為大家,把村民當親人。全力投身下甲斗村的脫貧致富,給村里帶來太多的實惠和好處。”楊各鄉副鄉長周書冰感激地說。
在張宜看來,整個下甲斗村就是一個大家庭,村民是自己最親的家庭成員。他必須牢記脫貧使命、甘于敬業奉獻、心系群眾民生、求真務實奮進,努力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全力幫助下甲斗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