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1月17日
■本網記者 肖霄
作為康定新城規模最大的商住小區,曾經的“新天地”以明顯的區位優勢、合理的價格、多樣的戶型吸引了不少客戶買房置業,一度是新城入住率最高的小區。然而目前這個商業住宅區的狀況,只能用混亂不堪來形容。
大門無人看管,外來人員可以隨意進入,停車位滿是私自安裝的“地鎖”,衛生狀況極差,夜晚牛馬等牲畜隨意進入小區啃食垃圾……這些場景彷佛告訴人們,康定新城新天地小區一、二期已經“淪陷”為無人管理的小區。但一張貼在某單元門口告示卻表明物業管理仍在運行,“如到期仍未繳納物業管理費,將停止你單元電梯運行及所有公共設施設備用電,并全面停止服務”。記者注意到,“告示”中所指的期限為“2016年12月15日”,而該單元共22戶業主,竟然“目前尚有21戶欠繳物管費”!這已經表明這個小區物業管理與業主之間已呈“水火不容”之勢,管理與公共服務也一片混亂,積重難返。
“現在你們所見到的狀況已經比11月底好得多了,我們所有業主抽周末時間將整個小區徹底打掃了一遍,不然這里已經是垃圾場了”。小區業主彭先生道出了業主們因生活不便而采取的“無奈之舉”。
此前小區內原有的垃圾池已半個月無人清運,居民們所產生的生活垃圾日益累積已“蔓延”至公共區域,污水橫流、臟臭沆瀣。長此以往,小區可能被垃圾所“包圍占領”,居民們聯絡商議后,于去年12月4日頂風雪冒嚴寒自發將垃圾清理,部分業主還自行出資進行清運,小區的衛生狀況才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原先所謂的垃圾池被業主們拆毀,并約定自行將垃圾帶出小區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主表示,今年在該小區負責物業管理的“瑞邦物業管理公司”并未得到大部分業主認可,“公共服務搞得差就以多數業主不繳物管費無法維持運行需要為理由,那為什么收不到費用?服務有沒有跟上?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從哪里冒出來的,為啥業主不知道?”
記者在小區隨意走訪了10戶人家,得到的結果幾乎是業主們異口同聲的回答“管理服務跟不上就沒有人愿意繳物管費”。而且許多人還抱怨“小區內停車位不夠”、“無門禁系統”、“缺乏安全感”……
業主已把所有“矛頭”指向物業管理方,那么這家物管公司究竟是誰請來的?又有沒有按要求履行管理服務協議呢?帶著疑問,記者來到物業管理公司了解情況,遺憾的是物管方負責人以不愿意“自己的肖像和聲音出現在任何媒體上”為由拒絕了記者的采訪,但該負責人還是通過手機展示了小區內某張姓業主對物業不滿的評論,并拿出一張“物業繳費”統計臺賬。記者查看后得知,整個新天地小區加上商鋪在內約700戶,但只有約10%的住戶向“瑞邦物業管理公司”繳納物管費。而根據部分小區住戶的說法,“瑞邦物業管理公司”是由開發商聘請負責代管小區物業的公司。
為何只是代管?記者查閱《物權法》、《物業管理條例》后得知,小區業主可按程序召開業主大會并選舉產生業主代表組成業主委員會,而業主委員會這個民間組織則能代表業主與業主大會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物業服務合同。也就是說,小區內物業該由誰來管理服務,歸根結底還是業主說了算。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目前新天地一二期兩個小區已經分別選出區長,每一棟樓和每一個單元都選出了負責人。他們的職責主要負責收集信息和發布小區內各項事務的通知,為成立業委會打好基礎。
然而,雖然業主們團結一致想要擺脫目前的困境,但由于諸多因素制約。小區目前看似“柳暗花明”的前景,實則“陰霾未散”、鬧心事不斷。一段在小區住戶群中流傳的視頻就顯示“一名環衛工人把小區內住戶扔到大門外的生活垃圾‘歸還’回小區時,被住戶制止并發生口角”。客觀分析,這個小區收繳物業管理費尚且困難,購買垃圾清運服務就更不可能了。而住戶們將小區公共區域內的“門前雪”打掃干凈后,卻又將之變為城市公共區域內的“瓦上霜”,長此以往可能引發更大的矛盾。
冷風凜冽、寒冬已至,疑慮和擔憂讓新天地小區的氣溫低至極點。電梯會不會真的停運?如若水管爆管該如何解決?外人可隨意進出的小區安全感從何而來?何時才會有住戶們滿意的物管公司進駐?
面對這“一地雞毛”,人們除了“一聲嘆息”,還能做些什么?
記者手記:在甘孜各地,由于“業主、物管、開發商”之間的多重矛盾,導致管理混亂的商住小區不再少數。小區實際已經成為城市的基本細胞,物業直接關系小區細胞的健康運行,但因監管手段不足、市場機制失靈、業主權益屢被侵犯等,目前全州商住小區物業管理的情況不容樂觀。要化解物管行業亂象,要依靠行政監管與市場規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監管確應補強,而來自市場的力量可能更為迅速有效。同在康定新城的“首座”小區通過成立業主委員會自行選擇物管自行管理,而物管公司經營者同樣也是小區內業主,短短幾月內該小區物業管理從混亂不堪到規范,就是市場選擇帶來的好處。“鄰居”的成功做法,或許會給新天地的住戶們帶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