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州醫保窗口辦理業務。
■ 記者 馬建華 文/圖
10月1日,我省實現異地就醫即時結算,許多讀者打進本報民生熱線電話,希望記者幫忙咨詢哪些人可以異地就醫即時結算?需要什么樣的手續?手續繁瑣與否?我州離退休人員、駐州外辦事機構工作人員、打工人員、長期在外居住、戶口又在州內的人員,能不能享受到這樣的惠民政策?10月8日,十一黃金周收假上班第一天,記者帶著讀者的疑問,走訪了州醫保局,就讀者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咨詢。
★困惑
不能即時結算 個人墊付壓力大
記者父母的戶口在瀘定縣得妥鄉,由于父母年老體弱沒有人照顧,幾年前去成都和妹妹一起居住。兩年前,父親在郫縣人民醫院住院切除了膽囊(當時妹妹在郫縣工作),住院半月花銷上萬元。但報銷醫療費卻頗費周折,父親把出院證明、醫療賬務明細、發票等等厚厚一大摞材料交給記者,記者拿著材料從康定趕到100公里外的得妥鄉,先找村委會主任開具證明,然后到鄉衛生院開具轉院證明,然后再跑瀘定縣農合辦辦理報銷手續,因郫縣人民醫院不是州內在外定點醫院,按照報銷比例,父親的醫療費才報了2000多元。記者計算了一下往返開支至少在200元以上。拿到只報銷了五分之一的醫療費,父親苦笑著說,如果他從成都趕回來報銷,往返路費、住宿費、飯錢,起碼要600多元。
過去,患者異地就醫往返就醫地和參保地,不僅要墊付所有的醫療費用,還要跑很多個部門,一時半會兒還拿不到現錢,往返的開銷更大,幾經折騰,報銷的費用本來就不多,還花去了不少冤枉錢。據州醫保局局長李云峰介紹,去年康定一大病病人個人墊支就高達18萬元,因不能即時結算給病人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像父母這樣居住在外地的州內人員不在少數,對報銷手續繁瑣、來回折騰,他們頗有微詞,本來醫療保險是一項惠及老百姓的好政策,但由于受政策的限制,他們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在外居住,生病住院本來很正常,但報銷比例要視定點醫院與否而定,且報銷比例會遞減。“不可能為了報銷更多醫療費,命都不要,從城里轉到戶口所在地的區鄉衛生院就醫呀。”父親說,現在好了,全省實現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可以減少像他們這樣的人員往返奔波之苦了。但怎么辦理相關手續,他希望記者幫忙打探清楚,算是給旅居在外的州內人一個交代。
★要求
異地就醫要登記備案
李云峰介紹,參保人員需先在參保地辦理異地就醫備案等相關手續后才能通過省級平臺持社保卡結算異地就醫費用。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參保人員和新農合參合人員在省內跨市(州)就近可享受持社保卡結算的便利。退休異地安置和長期異地居住,因病需轉到參保地以外就醫和參保人員臨時離開參保地在異地突發疾病需要住院的患者,都需要辦理異地就醫登記備案。我州城鎮職工退休人員、駐州外辦事機構工作人員、自主擇業軍人統一由參保地醫保經辦機構在醫保信息系統標注異地就醫登記備案標識;但其他人員需要每年在繳費期間持現居地社區證明或就業所在單位的證明到參保地醫保經辦機構辦理異地就醫登記備案手續。參保人員受居住地地域條件限制,因病情需要轉往居住地就近醫院就醫,由參保地醫保經辦機構標注異地就醫登記備案標識。
李云峰說,我州參保人員一定要用二代身份證辦理二代社保卡,這是省級平臺即時結算的必備手續。因病情需要轉往州外醫院的參保人員,應憑州醫院轉院證明到醫院醫保辦申請辦理異地就醫登記備案手續;因特殊情況,需要轉院的參保人員,憑縣醫院轉院證明到參保地醫保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異地就醫登記備案手續。不具備這些手續或在異地非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就醫費用不予報銷。辦理了異地就醫登記備案后,不能回參保地就醫結算,如果打算回參保地長期居住,可到參保地醫保經辦機構撤消異地就醫登記備案。如在異地遇急癥搶救住院的,可在辦理出院結算前,以電話、傳真、醫院網絡等方式向參保地醫保機構申請辦理異地就醫登記備案手續,同時提交就醫醫療機構名稱、入院診斷、門診搶救病歷等資料,參保地醫保經辦機構審批同意并登記備案信息后,可即時結算醫療費用。參保人員異地就醫時,必須用社保卡進行住院登記。
★好處
即時結算無壓力
李云峰告訴記者,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是以省級平臺為基礎,建立全省統一的“參保地政策、就醫地結算、就醫地監管、全省統一清算”的異地就醫經辦管理機制,實現參保人員異地就醫持社會保障卡住院醫療費用即時結算,逐步實現異地就醫人員使用個人賬戶資金在藥店購藥及普通門診就醫費用即時結算,最終實現全省范圍內“一卡通”,切實解決參保人員醫療費用報銷周期長、墊支壓力大、個人負擔重的問題。
10月1日,省級異地就醫即時結算網絡系統開通,據李云峰介紹,我州在成都地區開通了包括省人民醫院、川大華西醫院、成都軍區總醫院在內的22家醫院,患者只要符合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條件,都能夠享受到這項惠民政策。自省級平臺開通以來,上線的醫院已經收治住院病人18名,我州就有5人。其中一人已經出院。“出院就能夠結清報銷費用,我再也用不著為報銷醫療費用東奔西走了。”剛出院的患者青某高興地說。